图为思明区在老剧场公园举办的闽南特色演出。新华网发(思明区委宣传部供图)
新华网厦门6月15日电(刘默涵)“爸爸,我去公园了。”吃过晚饭,庄森镇的女儿丢下一句话,还没来得及接过父亲准备的一瓶温开水,就一溜小跑不见了人影。这样的场景,在庄森镇家已是常态。
“自从鹭江剧场改建成老剧场文化公园后,这小丫头片子雷打不动,几乎每天都要去公园里和小朋友们玩耍。”庄森镇一边收拾碗筷一边笑着说道,眼神里有一丝宠溺,有一丝幸福。
庄森镇的家就住在老剧场文化公园边上。作为厦门市思明区开禾市场调解委员会的委员,现如今,他的主要精力,就是和几个工作人员一同,24小时三班倒,维护老剧场公园及周边的秩序与整洁。
在庄森镇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了老剧场文化公园。夏日傍晚,华灯初上,公园已是热闹一片。散步的老人、嬉闹的孩童,还有不远处三三两两围坐在公园老茶馆门口泡茶、话仙的年轻人,满眼都是休闲的人群,顿时觉得时光慢了下来。
老剧场文化公园位于思明区鹭江街道大元路中段。未改建之前,这里是始建于1942年的鹭江剧场。
在老厦门人的记忆中,鹭江剧场承载了半个世纪“老厦门人”文化娱乐生活。不过,因城市文化生活和文艺消费观念的变迁,这座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608平方米的“文化地标”最终繁华不再,年久失修成为危房。
2014年,鹭江剧场被拆除。厦门市政府将这块位处黄金地段的土地“让利于民”,在原址上建设了老剧场文化主题公园,并将原来鹭江剧场的元素一一“还原”到公园中。
作为“公园守护人”的庄森镇,见证了这座公园的成长与变化,最真切的感受是:邻里之间变得更为和谐了。他说,公园的出现让居住在周边的“老厦门”有了休闲的处所,大家见面、交流的时间变多了,人与人之间也不会显得那么陌生。“我女儿在这里就认识了不少新朋友,整天玩得不亦乐乎。”
留住城市的根,还要留住城市的魂。三年多来,老剧场文化公园不仅让居民有了一个休闲呼吸的透气孔,也成为厦门老城区有机更新的一个成功典范。
在政府部门以奖代补政策引导下,附近居民也主动结合公园文化的传承,一些“老字号”或将老房子修旧如旧,或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而自主改造,透过新旧交融不仅保留了老厦门味,又兼具了开放包容的城市性格。
在老剧场文化公园里,记者看到了多处以旧物为原料设计而成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大多出自年轻设计师以乐之手。其中,一处名为“时间的墙传承的窗”的作品,是他最为满意的创作之一。这个作品,采用周边老房子废弃的砖石与现代钢材混搭而成,一共有7堵墙,墙上开有14扇“窗户”用来展示闽南的非遗项目。“我创作的初衷,就是想通过这些穿越时间而存在的旧物,表达文化传承的主题,向老厦门致敬。”
以乐的想法,其实和思明区政府一直努力的方向有些不谋而合。
当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城市建设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展开,文化遗产和城市文化特色保护处于最紧迫、最关键的历史阶段。在这段时间里,如果文化遗产保留下来,可能就会长久地保存下去,如果损失了,可能就会造成永久的遗憾。基于这样的思考,今年4月底,思明区委宣传部联合厦门市社科联等单位,在老剧场文化公园启动了闽南曲艺汇暨闽南文化沙龙活动,每周末市民和游客可以在这里免费欣赏到南音、讲古、答嘴鼓等不同形式的闽南曲艺,近距离地领略闽南文化的魅力。
思明区计划,通过闽南曲艺汇这个平台,传播闽南文化,传承厦门记忆,提升文化认同感,把鹭江老剧场文化公园打造成闽南民俗文化示范点。
图为闽南曲艺汇上的传统布袋戏表演。新华网发(思明区委宣传部供图)
老剧场增设休闲茶座,来自四方的游客前来泡茶。新华网发(思明区委宣传部供图)
图为老剧场里的南音表演。新华网发(思明区委宣传部供图)
图为老剧场文化公园里的艺术装饰作品《时间的门传承的窗》。该作品已成为承载活动演出的舞台。新华网发(思明区委宣传部供图)
图为老剧场公园一角。新华网发(思明区委宣传部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