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同名村签约仪式
【台胞心声】
要把创业梦做大
厦门日报讯(记者 詹文)黄伟伦:小学时,父亲到大陆投资,我便跟着来了厦门,现在集美大学读大三。早些年回台湾,常有亲戚朋友问,在大陆读书习不习惯,后来他们都不问了,知道我早就习惯得很。毕业后我要继续留在厦门,和小伙伴把创业梦做大。
融入大陆交友圈
林雯惠: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把我送到厦门来读书了。本科毕业后,我还想继续在这里读研究生、博士,然后在这里就业。以前大家会考虑去台资企业就业,现在身边小伙伴越来越多到大陆企业去,大家已经完全融入了大陆的生活交友圈。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寻找来时路,认祖归宗是中华民族千年不变的传统。两岸“破冰”30年,隔绝状态下被压抑多年的故土情、思亲情、血脉情再也抑制不住地爆发。坚冰初融时,大量老一辈台胞拄着拐杖回来,看儿时旧瓦曾经故人泪眼婆娑;两岸“破冰”中期,大量中年台胞循着族谱、循着同名村溯源而来,净手上香寻根问祖;在海峡论坛开启的两岸民间大交流时代的这近10年,越来越多新生代台胞揣着梦想而来,与大陆青年水乳交融,一起学习生活就业创业。这30年的两岸交往史,厦门书写的文本成为最好的诠释。
老台胞带着后代来厦寻根祭祖
台湾来的颜武胜,带着儿子,在海沧青礁村院前社大夫第,三拜老祖宗颜思齐。400多年前,颜思齐带着闽南先民移居开拓台湾,成为“开台王”,海沧青礁村是他祖籍地。颜武胜是台湾颜氏总会理事长,此前他循着老祖宗的足迹、循着根而来,到海沧祭拜过先祖多次。第七届海峡论坛时,他特意把儿子带来一同祭拜,“我们根在这,一定要把第二代带来,代代相传。”如今台湾颜氏宗亲总数近十万,颜武胜说两岸是一家人,此岸彼岸都是家,两岸宗亲要一块携手共建新家园。
数百年间,许多福建先民从厦门、从闽南蜿蜒的岸线,渡过海峡,走进台湾。没人知道,他们当时在台湾开拓出一个新家园时,是否经常驻足眺望对岸的家园,但从他们代代相传的族谱可知,这些开台先民始终在回望来时路。台湾族谱专家许明镇几乎年年参加海峡论坛,他说台湾非常重视祖先的崇拜与谱系传承,世系家谱大多明载着闽台始祖、祖籍地,为日后子孙寻根问祖提供凭证。
两岸同名村宗亲频繁走亲戚
28年前,台湾新北市板桥区的张进锋听说厦门集美也有个板桥,第一次踏足集美拜祖。回台他就创立宗亲会,年年组团来祭祖,还发起捐资,协助大陆板桥村民重建张氏家庙。从此,两岸“板桥人”频繁走亲戚。
集美板桥与新北板桥、翔安蔡厝与金门蔡厝,远不止这两对,据统计,闽台同名村镇有2600多个。专家说,大陆先民迁移台湾后,把故土地名用到了新家园,沿用相同堂号,沿用传世辈字序列,以铭记根之所在。
“同名村·心连心”联谊活动首次亮相第五届海峡论坛,40多个同名村的台湾、大陆代表相谈甚欢共叙亲情。几年来,借助海峡论坛,两岸同名村活动逐渐机制化、规模化,论坛期间成为台湾同名村镇宗亲回乡高峰期。
越来越多青年台胞在厦学习生活
过去,大量老一辈台胞、中年台胞回大陆忆旧日时光、寻祖宗来路;近十年,越来越多新一代台胞随父辈、祖辈而来,带着些好奇,也揣着梦想,在大陆学习生活就业创业。这几年海峡论坛的两岸宗亲交流活动,青年宗亲占三分之一,一改以往参与者平均年龄偏大的状况。目前约有12万台胞在厦门长期工作生活,其中一半以上是青年台胞。
随着两岸交流的不断加深,资深台生越来越多。目前在厦门高校就读的台籍大学生,很多高中、初中,甚至小学就在厦门就读,有的随经商的父母而来,有的被看好大陆教育水平的父母特意送来。这些年,厦门不断先行先试,出台鼓励台生在厦就业政策,让越来越多在大陆就读的台生停下脚步,到厦门就业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