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格展示他新研发的菜品
新华网厦门5月9日电(刘默涵)慵懒的午后,格雷格坐在厦门新北广场自家的餐厅门口,看着过往的行人陷入沉思。定居厦门前后加起来已有10个年头,这个来自法国波尔多的青年,基本上已把自己最好的年华留在了这座城市。
“厦门就是我的第二故乡。”说出这句话时,格雷格深蓝色的眼睛露出坚定的神色。
故乡的味道
格雷格第一次来到中国,是2002年,那一年,他22岁。从小一起长大的“死党”在深圳工作,不时通过网络、电话向格雷格传递信息,展示这个国家的美好,引来他的无限遐思。
格雷格的家并不富有,他做了几份兼职才攒够打“飞的”的路费。第一趟中国之旅虽然只有一个月,但让他印象深刻:这里不就是马可波罗几个世纪前描写的“到处充满金子”的世界吗?
第二年,也就是2003年,格雷格辞别了家人,决心到中国闯荡一翻,“不混出个人样就不回来了。”
身高180厘米的格雷格有着一双修长的手,这双手握起刀来又稳又有力。从小就喜欢厨艺的他,是个做厨师的料,做出来的法式菜肴“色香味”俱全,让顾客赞不绝口。靠着这一身绝活,格雷格闯遍了深圳、广州、上海、香港等城市。
2006年,跟着赏识他的总经理,格雷格来到厦门,在一家法资5星级酒店里担任行政总厨。刚下飞机,他便被这座城市吸引住了:湛蓝的天空,新鲜的空气,还有那一缕不冷不辣的阳光,一切刚刚好。
“我仿佛闻到了久违的故乡的味道。”
格雷格正在为客人准备餐点
“冥冥天意”
格雷格的手艺轻而易举地征服了新的食客,并结交了不少厦门朋友。
2010年,格雷格因为酒店集团事业的发展,被调到广东虎门的新店。两年后,格雷格意外地接到一个厦门朋友的电话。电话那头沉稳的声音改变了他的人生:“格雷格,辞掉工作,我们一起在厦门做家正宗的法式餐厅,如何?”
经过几个月的筹备,格雷格和朋友在厦门湖滨北路的新北广场开起了属于自己的餐厅——“Greg's厦门厦门”法国餐厅。
这家店就在他住的官任社区附近。官任社区是厦门的国际化社区,拥有完善的社区管理与服务机制,吸引来自全球的1326名外国人入住,是厦门市境外人士聚集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
对于店址和店名,格雷格都很满意。他从一家餐馆老板手上盘下这处店面时,店名就叫“厦门厦门”,那家餐馆的老板说为了注册这个店名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舍弃有点舍不得,问格雷格要不要保留。
“为什么不?”格雷格觉得这是冥冥中自有天意,于是简单地把自己的名字加在之前的店招前,以示餐厅换了新主人。他立志擦亮这块牌子,把餐厅做成厦门最好的法式餐厅。
“在厦门,我的法国菜做得比较地道。”说到这里,格雷格的拇指与食指环扣,比划出一个无声的“0”字,另外三根手指竖得高高的,显出满满的自信。
格雷格办公室里散落着大量的白纸,上面满是涂涂画画。餐厅经理Stella说,那是格雷格每天晚上不断构思而成的一件件作品。每一个图案就是一道菜,旁边还写了配方:西红柿、马铃薯、白糖……“我们店里的每一道菜色绝对是原创。”
来这里吃一顿法餐并不便宜,但是餐厅到了“饭点”总是坐满了慕名而来的食客。这些食客大多是成功的商人、明星和都市白领。
随着时间的沉淀,格雷格的名气也越来越大,有的食客甚至愿意花重金邀请格雷格去主理他们的私人宴会。在他们眼里,巴黎很远,可格雷格很近。
家人与陪伴
无论工作如何忙,格雷格都会抽出时间陪两个儿子去打网球、踢足球,去海边踏浪。
格雷格的两个儿子都是在厦门出生的,他的妻子是一名江西女孩。格雷格在广东工作时,两个人在一家酒吧里一见钟情,10多年来相濡以沫,是朋友眼中的模范夫妻。
官任社区的创业氛围和生活品质,格雷格都很喜欢。去年9月,厦门经历了台风,对社区及周边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格雷格很是心疼。台风过后,他和妻子、孩子都积极参与到了社区组织的志愿者队伍中,一同清理家园。
唯一有所遗憾的,就是由于缺乏“传统的法国文化”熏陶,11岁的大儿子不太相信这个世界有“圣诞老人”。
去年的圣诞节,格雷格坚持要回法国,把员工们吓一跳。
开店以来,他平均每年只回一次“老家”,每次回去都是有着不得不回去的事情和理由。唯独去年,他“任性”了一回,不管不顾地放下了店里的事情,只为了让小儿子能感受一回有法国味道的圣诞节。
格雷格不知道的是,思明区政府已经意识到要让外国人在厦门更好地创业和生活,就要从文化上拉近距离。官任社区所在的筼筜街道办事处提出,将突出节日体验,策划开展圣诞节、感恩节等外国节日庆典活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