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意义:助力社会人文精神提升 基于信任,邵东强的共享空间一个 接一个地落地生根。但在他的心里也曾有过顾虑。 “原先的空间都是面向一定范围内相对熟悉的群体,‘路灯计划’却要向整个社会开放。”邵东强说,他一开始也担心这样的空间能不能维护好,但是,事实让他打消了顾虑。 24小时不关门,这里的东西不但没少,反而多了。邵东强发现,这个共享的空间常常能收获不小惊喜——有人自己做了手工艺品,送到这里与大家分享,有人把家里的旧书捐到了这里,还有人主动提供起了免费的茶叶、鲜花。 越来越多的人像邵东强一样把单纯的喜欢和真诚的奉献带到了这里。志愿者洪慧萍每周都会抽出几天时间到“路灯计划”打扫卫生,为不小心“闯入”这里的陌生人做义务的讲解员,让更多人知道“路灯计划”的故事;在软件园上班的小林主动承担起了空间的活动策划工作,将这个共享空间搭建成一个分享的舞台;小果和四不先生也会时不时为空间添补一些物件,维护空间的整洁…… “厦门让我看到了文明的力量。”邵东强说,正是这样的力量,给了他更多的信心。今年“五一”假期,他将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赵洁老师的生活美学艺术作品展引进到了“路灯计划”,并以此为契机,首次开放“路灯计划”后半部分60多平方米的“守护区”,将共享空间进一步拓展。 “一场有烟火气的美学画展,让美学走下‘神坛’,成为触手可及的生活一部分,”在邵东强看来,他理想中的共享空间绝不仅仅是空间上的概念,它还包括给人更高层次的文化和精神的共享。 借由“路灯计划”这个共享平台,一场画展、一次分享会,或者是一次读书会都能传递更多的正能量,人们能在这里得到不仅是身体的庇护,还有精神的提升。“接下来我们还会寻找合适机会,举办更多这样的文化活动,但前提是以公益的形式,因为‘路灯计划’是纯粹的。”邵东强说。 |
相关阅读:
- [ 04-19]厦门600米长火炬东路十几年没装过路灯 夜间漆黑难行
- [ 04-19]厦门路灯改造人行道上地砖被“破开” 回填应及时
- [ 04-06]33年修装路灯超过十万盏 走街串巷为百姓送光明
- [ 03-15]被当路灯架惨遭“捆绑” 厦门行道树遇上“花式虐待”
- [ 01-05]“量身定制”20盏路灯照亮同安农村孩子放学回家路
- [ 01-05]陈清洲:执着奔走为平安点亮路灯
- [ 12-28]海沧滨湖北三路车辆多路灯昏暗 行人没有安全感
- [ 12-19]陈清洲:执着奔走为平安点亮路灯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