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乌乌,卜落雨,阿公仔夯锄头仔卜掘芋……” 还记得这首《天乌乌》吗?经过长期积累和流传,用方言口口相传的闽南童谣,形成了生动活泼而又耐人寻味的地方文化。如今,这些一度被遗忘在岁月角落的童谣,再度在我们耳边唱响。
4月28日,在“耕读在新阳,家风家训传”系列活动之“百味童玩·十方童谣” 舞台活动里,大小朋友跳着皮筋,诵着十方童谣。她们唱着、笑着,把耕读的种子播撒在新阳大地,也带给了在这片热土上生活的14万新老厦门人。
闽南童谣表演《天乌乌》
十方童谣传承耕读梦
每个人的童年记忆里,总有那么几首朗朗上口的童谣,它是传统智慧和民风民俗的凝练,映照时风又稳接地气。童年的歌谣,就像姥姥的叮咛、奶奶的关爱,温暖了我们的幸福童年。海沧新阳街道辖区28平方公里,拥有14万新老厦门人。作为全海西最密集,最多元的城市化进程范本,新阳街道正以区域精神、现代理念,传承家风家训精神,激荡新时代意义。
在新阳街道相关负责人看来,“童谣是一个柔软又明亮的切入点,可以串联所有人,不管是新阳街道居民,还是新老厦门人,童谣的念唱,像窗沿悬挂的风动铃铛,在叮咚作响时,温暖心灵。童谣的念唱还将唤醒人们对中国传统耕读文化精神的发掘,和对家风建设的重视。”记者了解到,从三月底起,新阳街道通过线上线下广泛征集十方童谣(指四方童谣,各个地区、各种方言的童谣),征集活动吸引了新老厦门人的热情参与,短短半个月就征集到了一百多首来自全国各地的童谣。
此外,活动还鼓励新阳“新老厦门人”将童年元素和童谣进行结合,创作丰富多彩的节目,通过线上展示,线下表演的形式加以宣传。于是,在“百味童玩·十方童谣” 舞台活动现场,新阳新老厦门人带来了形式多样的童谣表演。糅合了新阳韵味及人文特色的童谣,韵脚独特,念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温暖心头;来自江苏、山东、四川等地的新厦门人唱起了一首又一首方言童谣,勾起了人们对家乡的思念和童年的回忆。
王健华一家用四川方言哼唱四川童谣《打铁》
童谣中凝练耕读的精髓
“张打铁,李打铁。打把镰刀送大伯,大伯留我歇……” 舞台上,新厦门人王健华带着女儿、外甥女用四川方言哼着四川童谣《打铁》。“这是我老家的童谣,从小我就会诵读了。现在的孩子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多,带着孩子一起学习家乡的童谣,时光仿佛回到了小时妈妈教我童谣的场景。我希望让孩子从小懂得孝道,有一颗善良的心。” 王健华说。
一百多年前,一首有关新垵侨乡的闽南童谣在民间传唱,传至漳州、泉州等地。活动现场,福建省“非遗”保护项目新垵五祖拳代表性传承人邱靖娜向大家分享了这段有关侨乡的回忆。“新垵村是著名的侨乡,新垵红砖古民居、新垵五祖拳是耕读文化的硕果,这些体现了新垵先辈勤劳自强、好学文明、爱国恋乡的耕读精神。这首闽南童谣没有名字,可它讲述新垵侨乡的往事,弘扬本土耕读文化,铸就美好家风社风具有很重大的意义。” 邱靖娜说。
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童谣中凝练了耕读的精髓,它传唱好的民风民俗,好的家风家训,是不同年代民间传承的文化精髓。本次活动征集了全国各地的童谣,并加以展示,让新厦门人把家乡的优秀文化带过来,也让新厦门人浸润在新阳本土文化中,让他们融入当地文化中。
邱靖娜向大家分享新垵童谣
本土文化融入家风建设
本次活动由海沧区新阳街道党工委、新阳街道办事处主办,海西晨报社承办,是“耕读在新阳,家风家训传”系列活动之一。“耕读在新阳,家风家训传”———“晒家风,亮家训”活动着力打造“五个一”精品工程,包括一个有思辨性,有互动性的“晒家风,亮家训”启动仪式;以中国传统节日为主线,打造一组常年的系列家风家训主题活动;打造一台“传承家风家训,凝聚新阳精神”的总结会演;评选一系列以文明传承,弘扬家风家训为主线的特色家庭;建立一组家风家训展示阵地等,将传统精髓与现代理念有机结合,将本土文化融入家风建设,吐故纳新,与时俱进,涵养新时代的良好家风。
当前,新阳街道正在以社区互动为龙头,以社区书院为平台,陆续开展“家风家训”主题系列活动,将本土文化融入家风建设,引导辖区被征地农民和海域退养渔民转型为新型职业农民,不仅在思想上为农民树立转产就业的信心,还指导他们学会自主创业,以劳动致富、以崇文启智,进一步促进新时代良好家风的形成。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在新阳,越来越多的人以梦为马,不负韶华,而梦的起点是他们对耕读生活的怀念与钟情。(海西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