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城事 > 正文

厦台两地艺术家共同创作 高甲戏《大稻埕》全新改版公演

2017-04-16 09:07:08陈冬 来源: 厦门网  责任编辑: 段马水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厦门日报讯(记者陈冬)全新改版的高甲戏《大稻埕》,昨晚在集美福南堂举行公演。中国戏剧家协会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季国平,市领导叶重耕、国桂荣等观看了演出。

该剧由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出演,讲述了《马关条约》后,台湾大稻埕商人林天来一家在这段历史之殇中坚持抗争、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和可歌可泣的家国情怀。

抓原创,磨精品。《大稻埕》自2015年首演以来,广泛征求专家和观众的意见建议,精心雕琢后的作品,表现力和感染力均有新提升。

此次改版最大的亮点是,剧中人物“老三”有了全新的诠释,人物定位也更加清晰,中国人的精神筋骨在其身上展现得更为淋漓尽致,“梅花奖”得主、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团长吴晶晶再次反串出演该角。

除吴晶晶外,《大稻埕》还由众多艺术名家倾力打造,两岸合作再谱新曲。编剧曾学文、舞美设计黄永碤等来自厦门,导演李小平、灯光设计车克谦则来自台湾。

据悉,该剧还将于19日晚在集美福南堂继续上演一场。

厦台两地艺术家共同创作,精雕细刻重新刻画人物,寻找中国人精神脊梁

新版高甲戏《大稻埕》亮相

  全新改版的高甲戏《大稻埕》,舞台效果更精彩。

  剧情更饱满,人物形象更丰满。

  演员充满激情的舞台演绎。

  观众被剧情冲突深深吸引。

厦门日报讯 (记者陈冬 姚凡)从艺近40年的高甲戏名演员吴晶晶,从来没有这么紧张过——昨晚,她在舞台上,反串饰演一位年仅20岁的学院书生,性别、年龄的巨大反差,让这位“梅花奖”得主在上台前仍然内心忐忑,生怕“演砸了”。

这出在集美福南堂上演的剧目,是全新改版的高甲戏《大稻埕》,该剧由厦台两地艺术家共同创作、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演出。“国宝级”高甲戏演员吴晶晶的反串出演,成为此次改版一大亮点,让该剧有了两个版本——明星版和青春版。而她所饰演的书生“老三”,更是新版中重点重新刻画的一位核心人物。

高甲戏《大稻埕》2015年首演以来,因构思精巧、舞台表演精彩,获得福建省第26届戏剧会演第一名,去年入选“2016年度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名录”,并作为2016年“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的开幕大戏在金门演出,获得了台湾观众、媒体的高度评价。

“十年磨一戏”是戏剧界的一句至理名言,一部作品要成为精品,就必须经过长时间的修改打磨和舞台锤炼。歌仔戏《邵江海》,高甲戏《阿搭嫂》、歌仔戏《蝴蝶之恋》等厦门几部被中国戏剧界认可的作品,都是秉承这样的精气神,编剧和主创团队边演出边听取各方意见,不断修改打磨,才被载入戏曲名录。《大稻埕》要成为真正的精品,自然也要精雕细琢。

编剧说

重回书斋定位“老三”角色

曾两次荣获中国戏剧剧本最高奖“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的曾学文,在中国戏剧界是有名的不怕改剧本的剧作家,被北京专家誉为“咬定青山不放松”——《邵江海》演出10年时间,他改了10年;《蝴蝶之恋》演了5年,他改了5年;《阿搭嫂》演了8年,他改了8年;而《大稻埕》演了2年,他依旧改了2年。

曾学文有个习惯——每一场演出,都在一旁观察观众的反映,琢磨问题的所在。这个习惯,让他看出了《大稻埕》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剧中的‘老三’是我对原稿最不满意的地方,因为这个角色趋于平面化,缺乏情感跌宕,身份定位也不够清晰。”

于是,曾学文重新回到书斋,从史书中再去捕捉那些点滴的记录。他说,在《马关条约》后那场战争中,最令人激奋的是知识分子发出的“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请缨从古是书生,中国知识分子报国赴难,是他们的精神传递,也是中国精神信仰不坠的力量。于是,曾学文对“老三”这一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改为书院的书生,这也是当年台湾最真实的历史写照。

人物定位清晰后,老三与父亲林天来的戏就在曾学文的笔下激荡开来,一来一往——父亲不再是单一的情感状态,他曾想以自己的人生经验来规划孩子们的前程,却不知不觉被老三所引导。这场历史突变不仅改变了书生老三,也在改变父亲。“这正是这一稿和之前最大的不同之处。”曾学文说。

从小人物、小家庭透射大事件、大时代,是曾学文的写作特色。《大稻埕》亦是如此。曾学文说,以戏曲的形式呈现抗日题材,还要打动观众并不容易,因此,剧本没有从正面去表现烽火连天的战争场面,而是试图通过在大稻埕生活的林天来一家,去找寻当年居住在台湾的闽南人守家御敌的历史印迹,寻找那个时代中国人的精神脊梁。

专家说

新版更有戏剧张力感染力

中国戏剧家协会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季国平,中国剧协秘书长崔伟、中国戏曲学会会长薛若琳、中国文联研究员李春喜、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王安葵等戏剧评论“大腕”,昨晚也专程来到剧场观看演出。他们认为,新版《大稻埕》更有戏剧张力和感染力。

季国平说,《大稻埕》是一出令人感动的剧目,呈现给世人悲壮的历史和不屈的精神,当代中国太需要这样精彩的剧目了。这场演出很精彩,希望主创团队能不断打磨该剧,走出厦门进行更多的演出,期待日后还能到台湾演出,相信该剧能引起台湾民众的共鸣,将中华民族精神共同弘扬光大。

第一次观看《大稻埕》的王安葵对该剧给予高度评价,他说,该剧在有着民族史诗般背景下,通过小人物展现出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体现两岸血脉相连的情感。宏大的主题,两岸携手合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幕后】

两岸再度携手合作

《大稻埕》有一张两岸共创的“名片”:它由两度曹禺剧本奖获得者、剧作家曾学文编剧,“台湾文艺奖”获得者、著名导演李小平执掌导演,舞台美术设计师、文华奖获得者黄永碤担任舞美设计,多部文华奖作品获得者叶正盟担任音乐设计,台湾灯光设计师车克谦担任灯光设计。该剧的成功亮相,也是我市振兴地方戏曲工作中发挥地缘优势的一抹亮色。

说起导演李小平,剧团演员都赞不绝口。吴晶晶说,导演不仅排演方式新颖,在舞台演出上也有突破。他用当代的戏剧舞台语汇去彰显传统戏曲的美学特质,以现代审美诠释历史,具有乱世史诗意味。“这是我们第一次和台湾导演合作,很成功。”

大稻埕在19世纪后期成为台北的经济中心,更早时它是由是闽南移民开发的码头,这个连接两岸贸易的码头与长街,成为早年台湾移民社会的缩影;厦门金莲陞高甲戏团近年也曾赴大稻埕演出,受到当地民众欢迎,这些交流无疑让这样的两岸合作更有看点。

“即便在两岸纷纷扰扰的状态下,家国情怀也是两岸共有的。”去年,“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在金门举办,《大稻埕》作为开幕演出大戏,引发了台湾同胞强烈的共鸣。幕落时,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让金门县文化局长感慨良多,而台湾媒体也对该剧给予了高度评价。

关注《大稻埕》的还有台湾艺术大学戏剧系教授石光生,他不仅自己研究,还把该剧作为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分享。对于学生们真诚的观后感,石光生深感满意与崇敬,他在论文中写道:“《大稻埕》让年轻人严肃面对这首荡气回肠的抗日悲歌。”

【剧情】

抗日保台守护家园

《大稻埕》的故事,和抗日有关。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宝岛台湾被割让给日本,随之而来的是一场蔓延全岛的抗日保台斗争。戏台上,《大稻埕》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船头行老板林天来有三个性格迥异、志向不同的儿子,在“家国”突变中,这个家庭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和冲撞,亲情的纠葛、爱情的牺牲,家庭的破碎,让他们做出了不同的人生抉择。在民族危亡的现实面前,林天来和老三以中国汉子顶天立地的筋骨,演绎了一场可歌可泣的故事。

全剧以“家”为切入点,用父子情、夫妻情、母子情、兄弟情等最平凡的感情线串起荡气回肠的故事,于细微之处见真情,于事事中体现中国人对“家”的重视和守护。

在台湾社会不时充斥着所谓怀念“日据台湾”时代观点的今天,创作演出这样的题材显得尤为重要。该剧让人们看到,台湾人民保台抗日的伟大壮举,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民族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物】

吴晶晶:

反串年轻小伙

与剧中人融为一体

没有演“老三”前,吴晶晶很爱美,女人味十足。因为反串演“老三”,近三个多月来她成天穿着黑灰系的男人服,裙子、耳环都被“打入冷宫“,就连说话语气、走路姿态也特别男人。“我和剧中人物融为一体,连同生活一起入戏。”她笑着调侃道。

反串小生,吴晶晶其实驾轻就熟,曾在许多传统古装戏中亮相。然而,演现代戏的男小生,难度更大,无法像古装戏一样透过服饰、造型等辅助丰满人物的外在形象。早已成名,还是“梅花奖”得主,为何她要挑战自己,演绎与实际年龄相差30多岁的男二号?

“其实一开始我是拒绝的,家里人也极力反对,质疑我的体力和外形。”说到这,吴晶晶放慢了语速。虽然有过犹豫,但不服输、执着的她还是决定尝试挑战,体现一个演员的真正价值。为了胜任这个角色,她付出了更多倍的努力,体会揣摩“老三”的内心世界,很自然地流露出中国男人的铮铮铁骨。“我希望站在台上,靠演技让观众忘记我是女人、我的实际年龄。”

台上的吴晶晶,又唱又跳,一招一式都出自内心,就算气喘吁吁、体力透支也不会让观众有所察觉。殊不知,她的腰部还绑着护腰带。这是此前集中排练、到台湾教学过度劳累,不小心扭伤了腰。回来后虽然没法上台排练,但仍坚持每天到剧场看年轻人演戏,听导演说戏。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