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民间历来有“黄山洪海”(或“洪山黄海”)的传说,古时候鼓浪屿的山地海滩大多为黄氏和洪氏开发。曾有说法,明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角尾锦宅村黄氏家族已来到嵩屿李氏族人的故地繁衍生息,在小溪边建立种德宫,从家乡带来供奉保生大帝的传统。 为何后来种德宫会向北迁呢?原来,当时除了锦宅黄氏,在鼓浪屿的北面,燕尾山与大石尾山的夹角海湾处,也早有另一支来自石浔的黄氏族人停船上岸,在两侧山腰上建房安居。这处天然的海湾面北背南,背对出海口,故得名“内厝澳”。比起“面包石”旁的小溪边,内厝澳海湾的视野更开阔,港口更大,吸引锦宅黄氏陆续往此迁徙,两支黄氏族人逐渐融为一体,合为内厝澳村落。 随着居住中心北移,人口增多,房屋从山腰盖到海边,内厝澳东路、内厝澳西路(今合并成内厝澳路)便以房屋走势形成,内厝澳的范围逐步扩大。清咸丰年间,种德宫不幸被毁,居民们遂将新址放在扩大后的村落中心坡地,今内厝澳路上。旧址遗迹被称为“旧庵”,小溪才被命名为“旧庵河”。内厝澳的区域范围基本固定,延续至今。 【链接】 “金带水” 有典故 相传源于南宋幼主赵昺 鼓浪屿美华沙滩浴场附近的海域被称为“金带水”,相传这与南宋幼主赵昺相关,进一步佐证鼓浪屿的历史可追溯至南宋时期。 那时,面对蒙古军大举进攻,南宋王朝风雨飘摇,还是孩子的南宋皇帝只能不断南逃。1278年,南宋最后一位幼主赵昺于福州即位。幼主在大臣们的护送下,曾在厦门岛上住了一段时间,继续南下。 传说,赵昺君臣航行至美华沙滩浴场附近的海域时,风云突变,风大浪急,幼主吓得惊慌失措,只能把腰围的金带抛入海中,企求龙王等神仙保佑。不多时,金带没入海中,海面果真平静了,赵昺君臣化险为夷。这一海域自此便有了“金带水”这一称呼。 |
相关阅读:
- [ 01-20]"好支书"程明仙 600年古村落里的领头人
- [ 08-11]闽台摄影师联展15日厦门开幕 光影再现两岸消失村落
- [ 09-14]“内衣大盗”扫荡村落 多户人家女式内衣裤频繁丢失
- [ 04-28]结束50年没水喝困境 厦门岛内两村落通上自来水
- [ 03-31]乌石浦旧村落“SM商城”进驻
- [ 12-05]10个电力增容工程一直受阻 面临进村落地难
- [ 10-15]新垵古厝韵味悠远 福建红砖古民居村落完美呈现
- [ 11-01]金山街道旧村落搭上“岛内提升”快车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