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民情 > 正文

探访厦门鼓浪屿最早村落 内厝澳和嵩屿原来是一“家”

2017-04-10 11:13:35林路然 来源: 厦门网  责任编辑: 柳绿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一罐出土铜钱牵出鼓浪屿的原点

从鸡山路18号安献楼一路向西,往工艺美术学院沙滩去,透过民居和树丛间的缝隙,隐约可见嵩屿码头上高大挺拔的集装箱吊车正在忙碌。数百年前,对岸还遍布农田,这里顺坡而下的不仅有羊肠小道,还有一条流经“面包石”的小溪,后被命名为“旧庵河”。这条已经埋没在历史尘埃里的小溪,却是鼓浪屿文史资料里的常客——是它串起鼓浪屿的起源。

1990年10月29日,距离古时旧庵河不过百米的工艺美术学校内,艺术教育中心基建工地正在大兴土木。突然间,工人们从地下一堆碎砖瓦砾中发现一罐铜钱。据鼓浪屿文史资料记载,储存铜钱的容器青瓷瓮已破损,但铜钱保存程度完好,总重量达到100公斤。这些铜钱都是方孔圆钱,绝大部分为宋代铜钱。由于出土铜钱中,年代最晚的是南宋度宗咸淳年间所铸的“咸淳元宝”,容器又有明显的宋瓷特征,专家认定,铜钱的窖藏时间当属南宋末年。与铜钱一同出现的还有不少碎砖瓦砾,人们猜测,这批铜钱或许是被渔民当作宝藏,悄悄埋藏在房基之下。

出土的铜钱是目前鼓浪屿上发现的最古老的生产生活用品之一,证实了在南宋末年,鼓浪屿已有人居住。据鼓浪屿文史资料记载,嵩屿李氏渔民坐船跨海,来到“面包石”旁的小溪边,看这儿地处鸡母山支脉与浪荡山间的山坳,能避风,又有些许平地和水源,能开垦,于是在此定居,建成了“李厝澳”。入夜时分,海边闪烁星星渔火,砖瓦房升起袅袅炊烟,这是鼓浪屿上第一个村庄,也是内厝澳的雏形。

种德宫的迁徙路线描摹内厝澳的扩张

在鸡山路19号居民楼的一隅,一座供奉着保生大帝吴夲的小庙香火不熄,从中总能瞥见些许种德宫的影子。曾经,种德宫就在这附近,与旧庵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今,种德宫搬迁至内厝澳路373号,更接近现在内厝澳的中心。从古至今,种德宫始终代表着最初浸润鼓浪屿的闽南文化,而它的迁徙路线也描摹出内厝澳的变化和扩张。

1986年7月10日,在“面包石”附近,考古人员清理出一座墓葬,一方墓志重现天日,题为“明处士振山黄公墓志”。墓志提到,墓的主人叫黄一鹄,字振山,是鼓浪屿上一名小知识分子,生于明隆庆二年戊辰(1568年),死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墓葬位于种德宫附近。这意味着,种德宫的旧址位于“面包石”边,靠着小溪,而围绕着旧址,黄氏一族已从大陆来岛上居住。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