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预计将出现祭扫最高峰,傍晚将出现返程高峰,请注意错峰出行
文明祭扫成风,菊花供应量充足,价格涨幅不大;厦产白菊销往韩日等地
陈庆碰的菊花采收进入尾声。
清明节前盛开的白菊花。
记者昨日摄于薛岭墓园。
许女士配的春卷馅料。
纸钱放在铁丝网罩里烧,灰不会乱飞。
“电脑”当祭品。
今天是清明节,连日来,前往各祭扫点的人流络绎不绝,祭扫点周边的停车场全都爆满。据不完全统计,假日前两天,我市就有55万人次前往祭扫,预计今天将出现祭扫最高峰,傍晚高速、隧道将出现返程高峰,请注意错峰出行。
记者在不同祭扫点发现,白菊花成为人们最钟爱的寄情之物,而在最近花市中,白菊花的销量也是一枝独秀。连日来,本报记者深入花田、花市,带您了解“清明花”的背后故事。
【花田】
种菊花最怕开得不是时候
厦门晚报讯 (文/图记者 颜梅丽)昨天上午,记者来到同安莲花镇时,花农陈庆碰正在花田里采菊花。“这是最后一次采摘本季菊花。今年的天气很不错,气温适宜,雨量充足,菊花开得正是时候,刚好让我在清明节前一天将本季菊花采摘完。”陈庆碰说,今年的菊花不仅花期好,而且品质和产量都不错。
今年,陈庆碰种了近5亩菊花,主要是白色和黄色两种色系,这些菊花是去年农历八月种上的,经过7个月的管理,半个月前开始进入采摘季。
半个月前,便有本地和外地的花卉批发商前来花田采购菊花。“10天前批发商的采购量最大,当时我请了8个工人来采摘和包装菊花。”陈庆碰说,3月31日前的菊花又大又好看,4月1日开始进入尾声,昨天是最后一天采摘菊花。
陈庆碰有二十多年的花卉种植经验,但十几年前才开始种菊花。“与玫瑰花等其他花相比,菊花相对比较好种植。”陈庆碰说,早些年,他一年四季都种菊花,发现春节和清明菊花的需求量最大后,他决定调整策略,只种一季菊花,主要就是看好清明节的市场需求。
“种植菊花,最怕的就是菊花开得不是时候,若不能恰好在清明时节开花,那等于白忙了大半年。”陈庆碰说,气温太高,菊花开得早,气温太低,则开得晚。由于平时买菊花的人不多,若不能恰好在清明节期间收成,就会亏本。
用冰块保鲜可空运,24小时内到货
本报讯(文/图记者陈满意)近一个月来,厦门丰厦花卉专业合作社的刘彩凤一直忙碌着,因为北方市场早在3月5日就开始备货了。在集美后溪镇前进村,她家有20亩菊花,整个后溪有近百亩菊花。她种植的菊花供应全国各地,之前还曾出口韩国、日本等地。
刘彩凤说,如今韩国市场对菊花的需求量下降,全国各地的菊花种植户只好把市场瞄准国内,开始竞相压价。
“每天都会出货,花的产量也还不错,一亩地最多能产6万株,可惜价格非常低,这几年当中今年的价格最低。以往一株七八角,如今一株只有两三角。”
刘彩凤说,她每天和十多名工人一起忙碌,有时候从早上7点开始,一直忙到晚上9点。
她说,这段时间气温高,为了让菊花保鲜,她只好在箱子里装入冰块。“我们每年买几千个矿泉水瓶,装入水然后冰冻,最后装入箱子里,与菊花一起发货。”刘彩凤说,“清明节期间,白菊花需求量大,为了满足客户需求,有的发空运,不到24小时,客户就能收到货。”
【花市】
单店日销2000支
主题花篮受欢迎
本报讯(记者颜梅丽)昨日,记者走访了同安区的多家花店,花店老板均表示,这段时间菊花的销售迎来高潮,昨天一天,花店老板陈先生的菊花销量就将近2000枝。
“买组合花篮和花束的顾客比较多,单买菊花的相对少点。”陈先生说,很多顾客都觉得只有菊花一个品种的花篮和花束相对单调,所以这几天他的花店销量最大的,是以菊花为主题,搭配一些百合、玫瑰的花篮和花束,而最受欢迎的是价位在10元至30元之间的花篮和花束。
陈先生说,清明节前后一周都有顾客来买菊花祭扫,4月2日至4日三天销量最大。“清明这三天店里菊花的销量应该可以达到6000枝左右。”陈先生说,今年菊花的销量与往年相比有所上升,这可能与鲜花祭越来越受欢迎有关。最近这几日,单枝菊花的价格比平时贵5角至1元,波动并不大。
又到白菊越洋时
销量同比降两成
本报讯(记者翁华鸿通讯员王立生)近日,福建白菊迎来出口的小高峰。据厦门检验检疫局统计,3月份厦门口岸53批、1100万枝、货值148.3万美元的鲜切菊花,已漂洋过海销往韩国、日本。
鲜切菊花皓白如雪、纯洁雅致,既适观赏,又宜祭祀,且价廉物美,绽放时间可达半个月以上,不但逐渐被中国百姓用于丧事、祭奠,更深得韩国、日本等地民众的欢迎。
“福建多地有种植菊花,除了厦门,还有三明、漳州等地。总的来说,厦门口岸出口的菊花大约一半左右是在厦门种植的。”厦门海沧检验检疫局相关负责人说,也有部分厦门的出口企业会在外地种植菊花,然后选择在厦门进行加工。
该负责人说,今年菊花的出口比去年下降20%左右,最主要原因是国内市场价格更高。“出口韩国的价格比较低,一枝只有人民币0.8元或0.9元。而今年国内市场一枝大约能卖到一元多,很多出口企业就把重心转向国内市场。”
【现场】
昨日超25万人次祭扫,较第一天略有回落
本报讯(文/图记者江雨丰谢雨真)昨天是清明小长假第二天,全市祭扫人数略有回落。根据市殡葬管理处提供的数据,薛岭、中华、安乐、文圃、龙寿五个陵墓园和四个区的殡仪服务站总计祭扫人数约251831人次(不含村居骨灰室),这个数字相比前天下降约5万人次。
昨天虽然全市总体祭扫人数下降,但分摊到每个祭扫点直观感受并不明显。薛岭山陵园工作人员介绍,昨天早上6点45分,停车场已经爆满。直到上午10点半,前来祭扫的市民依然络绎不绝。
通往薛岭山陵园的禾山二路两侧,都是贩卖祭扫用品的摊贩,过往的人流如织,摊贩的生意很好。记者了解到,这里单支菊花价格为3元。虽然在薛岭山陵园内有免费赠花的便民服务。一名摊贩介绍,这几天菊花价格一直很坚挺,买的人多。
薛岭山陵园门口的通道处挤满了人,有些刚结束祭扫的市民坐在通道的座椅和石凳上休息。记者看到,在骨灰祭拜台,逝者家属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祭品,放在骨灰盒前开始祭拜。祭拜台围得水泄不通,通道上有许多市民在旁边耐心等待。
【故事】
时隔多年找到亲兄弟,遗憾生父已过世
王先生是上个世纪60年代初生人,昨天他和弟弟如往年一样来为父亲扫墓,他们的父亲于2012年以90岁高龄过世。今年清明,前来祭扫的不只兄弟二人,还多了弟弟阿清(化名)。阿清前不久刚找到自己的亲生父亲,他刚出生的那年,就被送去别家人养,后来又几经转手在惠安一户余姓人家长大。
阿清说,他小时候不知道自己是抱养的,养母去世之后他处理遗物时,发现一张母亲珍藏多年的红纸。红纸上写着他的一些基本信息和出生时间,他这才知道自己是抱养的,原本姓“王”。之后,他一直托人四处打听、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但始终没有找到。
去年10月份,阿清从姐夫那里打听到生身父母的信息,后来他去派出所查,最终,他找到了王先生一家,并和他们相认。遗憾的是,生父已经去世了,两人没有见上一面。
这次,阿清和两个哥哥一同来到父亲的墓前,他捧着父亲的骨灰盒说:“阿爸,我回来了。”
(记者江雨丰谢雨真)
母亲不能再做春卷了,女儿接手继续做
5天前,市民许女士开始忙碌起来,她开始为清明节的春卷做准备。许女士是老厦门人,她说,闽南人在清明期间都有做春卷的习俗,春卷馅中很多食材如海蛎、冬笋等,过了清明就过了最佳食用时间,因此,这也算是一年中制作春卷的最后一次机会。“同样,这也是思念亲人的一种形式。”
包菜、荷兰豆、蒜、冬笋、豆干、大头菜、胡萝卜、三层肉、虾、干贝,一盆春卷馅中足足有10种食材。先将部分食材单独翻炒一遍,再合起来一起炒。许女士做了大半个下午,才将20斤的食材做好,除了家人以外,她还分送给亲友们分享。许女士说,她烹制的春卷馅是有“秘方”的,每种食材的比例是有讲究的,比如用虾和干贝来提鲜,保证原汁原味。
许女士说,她做春卷的手艺是跟母亲学的。每年清明节,她母亲就会做一大锅春卷,跟家人和朋友一起分享。她从小就看母亲如何做春卷,长大后就帮母亲打下手。今年年初,母亲去世了,她决定要和母亲一样每年做春卷,“家人和朋友说,从我做的春卷中吃出了我母亲手艺的味道,这让我感到很欣慰。” (记者匡惟杨莉莉)
【小知识】
厦门清明有哪些习俗?
厦门清明有哪些习俗?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彭一万介绍,清明节在厦门还有一种说法是“三日节”。相传郑成功据守厦门、金门根据地抗清,因“清明节”中“清”字在“明”字之前,故将祭祖扫墓的日子改为农历三月初三。扫墓是种家族活动,一家老小往往会带上鸡蛋、鸭蛋和薄饼祭祀先祖,并供奉水果、糕点、龟粿、蒜蓉枝、清明粿、麻酪、薄饼等清明祭品。“旧时,坟墓大多在郊外,因此当家族去扫墓时,往往会捎上锄头,锄净坟地周围杂草,然后将墓纸压入坟土中,用红漆为墓碑‘描红字’。同时也会祭拜后土,为土地公和先祖烧金纸。”彭一万说,除了扫墓,踏青活动也必不可少。有人会在海边放风筝、或是去户外活动,漳州地区还会在清明节抬城隍爷出巡。
厦门市民俗学会副会长郭坤聪介绍,在厦门,清明节除了扫墓祭祖敬灶头、敬门神、踏青赏菊、喝雄黄酒等传统习俗外,还会提前在门口插艾草来驱除蚊蝇、驱毒除瘟,并开始为端午节赛龙舟、包粽子等活动做准备。此外,厦门人还保留了在清明节扫墓后,吃薄饼的风俗习惯。薄饼是闽南地区不经油炸的传统春卷,厦门人吃薄饼,乃是对清明吃“寒食”的沿袭。
记者龚小莞 实习生王馨
【见闻】
担心纸钱成灰乱飞
铁丝网罩当“金炉”
近几年,民政部门大力提倡环保祭扫,烧纸钱容易产生飞灰,尤其在山上祭扫存在安全隐患。昨天早上,家住同安区祥平街道的李先生和家人一同上山扫墓,在烧纸钱的时候,他想了一招:用铁丝网罩裹着纸钱烧,避免飞灰乱跑。
李先生说,他是在附近的小超市买的铁丝网罩,在烧香之后把纸钱放在网罩里燃烧,寄托对亲人的思念,“因为山上有风,以前直接放在地上烧,容易被风吹走。”李先生说,这个方法经济又实用,烧纸钱时降低火患风险。 (记者王东城)
父亲生前爱电子产品
从香港带回纸“电脑”
昨天,在同安梅山上的一座墓碑前,除了传统的祭扫物品,有些子孙还为故去的长辈送去了“电脑”“带司机的跑车”“豪宅”和“皮包”等。
墓碑前的小山坡上,有人正在摆放着用硬纸板制成的立体电脑、汽车等,他们一边做着事,一边呢喃着。送上这些祭品的是陈女士,三天前,她从香港回到厦门扫墓,而这些祭品就是从香港带回来的。“我就是想把这些好东西和老人家们分享。”陈女士说,她父亲生前喜欢摆弄电子产品,今年就给父亲带了台“电脑”。从香港回来的这一路,怕这些立体的纸制品挤压变形,一家三口人都将祭品提在手上,“虽然是些小东西,但这是一份心意,一种美好的期许。”陈女士说,其实带什么祭品都是后话,最重要的是在长辈们还健在时及时行孝,让他们能真真切切地享受到幸福快乐的生活。 (文/图记者叶芷蔚)
上山扫墓不烧纸
文明祭扫渐成风
清明期间,到同安什班山扫墓的市民不少,烧纸的却很少。昨天下午,市民王先生与亲戚一起上什班山扫墓,和往年一样,他们带了很多纸钱,不过与往年不同的是,他们只是将纸钱规整地置于坟前,并没有在山上烧纸钱。
“即使有些坟前的土壤比较湿润,我们也不冒险在山上烧纸钱。”王先生说,清明假期这几天,天气晴好,气候干燥,火险等级比较高。他们在离开坟前,也要将点着的香一一熄灭,再用水将香头浇过一遍之后才能放心离开。
(记者颜梅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