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深改领导小组第28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指出“河长制”的目的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今年将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河长制。”这是打响了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发令枪,回应了老百姓“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的期盼。那么“河长制”究竟是什么?具体到厦门,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取得了哪些经验?今后河长制要如何助力厦门建设“五大发展”示范市?“世界水日”到来前夕,记者就此专访了市水利局局长、市河长制办公室主任郭金炼。 消除“多头治水”的弊端 记者: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义是什么?河长的职责是什么? 郭金炼:河长制,简单地说,就是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河段长”,负责辖区内河流的治理和管理保护,并接受考核。 河流水质好坏,表象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我们知道,水环境的治理和保护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上下游、左右岸,涉及不同行政区域、不同行业领域,靠一个部门单打独斗是行不通的。河长制就是落实河湖管理与保护责任的一种制度创新,它让地区行政首长担任河流保护与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其主要职责是督促下一级河长和相关部门完成河流生态保护任务,协调解决河流保护与管理中的重大问题。 具体到厦门来说,就是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市级总河长,由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副总河长,并兼任东西溪河道的河长,岛外各区、镇(街)的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区级河长和镇级河长。此外,所有河道分级分段设立河段长,由同级党委政府相关领导担任,镇(街)根据辖区内河道数量、大小和任务轻重等实际情况,招募并管理河道专管员,负责村(居)河道管理。 这个制度最大限度整合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力量,消除了早先“多头治水”的弊端,使治水网络密而不漏,任何一个环节上都有部门、有专人负责,更有严格的考核制度。 记者:两年多来厦门推行河长制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 郭金炼:2014年10月以来,结合溪流污染整治、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市水资源管理委员会为平台,厦门建立包括水利、环保、农业、市政园林和建设等部门参与的河长工作机制,提出了河道治理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措施,因地制宜实施“一河一策”、“一段一策”,有针对性地确定治水方案,更在推行河长制的过程中树立了上下游共同治理、标本兼治的联动机制。 通过各区政府、市直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岛外溪流总体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过去那种河岸垃圾成堆、水面漂浮物处处、水浮莲疯长的现象已经看不到了,各大溪流水面整洁、河道通畅,城乡环境得到了全面提升。河长制推行前,岛外溪流的水质多为劣V类,现在不少河段的水质已经达到地表水V类水质标准,而且还在持续向好。厦门的河长制还形成了可借鉴、可推广的“厦门经验”。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