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景佳苑小区,嵌入式隐形垃圾桶让小区更美丽,“垃圾不落地”已成居民习惯
每天都有不少新人,走进风光旖旎的黄厝溪头下,在这里定格爱的瞬间。游客众多,街巷却十分整洁,这缘于溪头下推行的“垃圾不落地”,商户、居民齐发力,让这里变得更加美丽。
溪头下的场景,正是思明区成功推行“垃圾不落地”的缩影。2015年开始,思明全区试点推行“垃圾不落地”,多个街道积极推进。如今,不少小区居民参与其中,定时定点投放垃圾成为好习惯。
在此基础上,思明区今年1月规划了重点推进区域,在景区景点、社区小区、商业街区、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公园广场、学校以及宗教场所等地进一步推广。同时,该区积极探索垃圾分类和“垃圾不落地”相结合,正让城市环境变得更加干净整洁。
环保达人的生活经
制作环保酵素,垃圾减量分类
62岁的方瑾瑾阿姨,在鼓浪屿岛上生活了30多年。垃圾分类开始在鼓浪屿全岛推行时,她就一直坚持到了现在,“早就成了生活习惯”。
在方阿姨家中的阳台上,瓶瓶罐罐摆了好几个。打开其中一个,一股淡淡的水果香味飘出,这就是方阿姨的生活经——新鲜厨余垃圾变废为宝,成了实用的环保酵素。
鼓浪屿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环保酵素是酵素的一种,新鲜果皮、厨余菜叶等,和红糖、水按比例混合,发酵3个月,就成了环保酵素。
你看,环保酵素成了方阿姨家的“洗洁精”、楼顶蔬菜的有机肥料,还是狗狗“黑子”的沐浴露。这不,方阿姨还巧手制作了滴漏瓶,让环保酵素为马桶工作,防止阻塞。
除了制作环保酵素,方阿姨还做足了垃圾分类,特别是厨余垃圾,她在指定位置投放,还贴上了条形码。
为了鼓励居民参与垃圾分类,思明区环卫部门、鼓浪屿街道还建立了相应的激励机制。居民只要在指定投放时间到指定厨余垃圾投放点投放,达到要求的即可获得积分,每户每天最高记2分,积分可兑换成物质奖励。同时,今年还将推广环保酵素进社区,教居民制作、使用。
如今,“垃圾不落地”,让琴岛变得更加美丽。龙头路上,环卫工人摇铃收垃圾,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鼓浪屿环保驿站志愿者向游客宣导环保知识;还有志愿者定期在三丘田码头开展志愿服务行动,为游客提供旅游咨询、导览等服务,发放环保垃圾袋,引导游客文明旅游,做好垃圾分类和“垃圾不落地”,有效减少鼓浪屿的垃圾量。
老旧小区的新面貌
没有垃圾桶,小区更美丽
在阳台山社区的欣景佳苑小区内,既看不到垃圾桶,也看不到一张纸屑、一个烟头,整洁的环境让人心情愉悦。
住在一楼的林宝宝阿姨笑着告诉导报记者,别看小区老,小区推行“垃圾不落地”,环境变美了,大家的心情都好多了。
阳台山社区党委书记黄晓榕说,2015年12月,社区里的阳台佳苑小区率先完成老旧小区改造,社区把“垃圾不落地”的理念带到小区。
在业主们的支持下,“垃圾不落地”写进了小区自治管理公约。从那以后,垃圾桶正式和小区“分居”,垃圾需要拿到小区外的垃圾桶投放,如今垃圾定点投放已成为居民的习惯。
而这样的模式,在去年完成老旧小区改造的怡祥佳苑和欣景佳苑得到了推广。黄晓榕说,两个小区改造时,设置嵌入式隐形垃圾箱,允许涂鸦,不仅不占地方,还更美观。
林宝宝最能感受到“垃圾不落地”带来的变化。她说,以前,垃圾桶就在家门口,垃圾多了就堆在地板上,脏水滴得到处都是,还有楼上居民为了图方便,直接将垃圾从楼上丢下来。夏天更是臭气熏天,门窗都不敢开,蚊虫、蟑螂、老鼠特别多。
如今,小区内不再设置垃圾桶,小区门口外则是设置嵌入式隐形垃圾桶,小区变得干净了。
放眼整个开元街道,正在全街道范围内推行“垃圾不落地”,禾祥西商业街也是试点之一。开元街道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居民、商家扔垃圾的习惯,并将“垃圾不落地”纳入“门前三包”责任范围,发动商家共治共管,制订商家自律公约。
南普陀寺的好风尚
义工捡拾垃圾,劝导文明旅游
游览思明区,行程总少不了南普陀寺。致力于打造国内首个无垃圾桶道场的寺院,南普陀寺2014年便取消寺内所有的固定垃圾桶,开始推行“垃圾不落地”。
在南普陀寺山门入口,身着黄色制服的南普陀寺义工,服务着市民游客。他们或拿着长夹子,提着垃圾桶,随手捡垃圾,或手举宣传牌,一路微笑提醒游客“庄严佛道场垃圾莫登场”、“口痰不落地 心地当下净”。
义工曾鹭红说,南普陀寺有5000多名义工,自倡导“垃圾不落地”后,义工们从自身做起,践行环保理念,使南普陀寺干净了许多,大家都感到特别开心,特别有成就感。
义工们总是三四个人一组,拿着夹子提着桶,在寺庙里转,捡拾落地的垃圾并宣传环保。他们必须一边走一边四处观察,特别要注意一些不起眼的角落,看看是否有烟头等垃圾。
曾鹭红说,践行“垃圾不落地”理念,不仅让寺庙景区变得美观,让游客感受到了文明厦门风尚,同时也希望通过义工的宣导,让游客把“垃圾不落地”的理念带回他们的家乡。
深入小区的环保观
居民自治监督,从小培养习惯
3月初,巡司顶社区海龙小区来了新住户。没想到,住户刚来,就将垃圾堆在了楼下。这可不得了,老住户们紧急出动,多方反映,还想方设法找寻“垃圾主人”。
要知道,巡司顶社区海龙小区是厦港街道推行“垃圾不落地”的示范区之一。小区不设置垃圾桶,实行定点定时投放垃圾,新来的住户可不能坏了“规矩”。
巡司顶社区党委书记叶晓军说,最终,小区的居民找上了门,社区工作人员同行宣导,新住户了解到了小区的规定,当即清走了垃圾。“靠居民自治监督,垃圾不落地才能长久。”叶晓军说,2015年1月,街道、社区工作人员针对是否推行“垃圾不落地”入户问卷调查,当时海龙小区60%的受访者表示支持。“垃圾不落地”正式推行后,98%的居民在三个月内加入其中,仅有一些空巢、行动不便的老人没参与,物业保洁员就上门收垃圾,参与率也就达到100%。
推行“垃圾不落地”,厦港街道形成一些特色做法,如让居民当主角,成立小区自治小组,身边人监督身边人,邻里互助;或从娃娃抓起,开展“小手拉大手”等活动。
为了监督一些“不听话”的居民,自治管理组成员更是蹲点、调监控、入户教育,促成“垃圾不落地”长久持续地推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