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垃圾分类看似小事,实则关乎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大局。总书记强调,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13亿多人生活环境改善,关系垃圾能不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厦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垃圾分类和垃圾不落地工作,提出了“2017年岛内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和垃圾不落地,岛外扩大试点、逐步推开”的总体要求。从今日起,本报开辟“绿色发展进行时——厦门市垃圾分类和垃圾不落地特别报道”专栏,在重要版面刊发报道,聚焦厦门推行垃圾分类和垃圾不落地工作的最新举措,向市民宣传垃圾分类基本常识,为推动厦门垃圾分类和垃圾不落地工作凝聚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厦门日报讯(记者 吴海奎)昨日,记者从厦门市垃圾分类管理中心了解到,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今年厦门将大力开展垃圾分类和垃圾不落地工作,按照目标要求,到2017年8月底,岛内思明、湖里两区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2017年底,集美区、海沧区建成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40%以上,同安区、翔安区建成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30%以上,岛外各区开展农村垃圾分类试点;到2017年底,全市市民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不低于85%。
伴随城镇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人民生活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垃圾围城”“垃圾下乡”成为城乡发展的“痛点”。环保部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大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约为1.856亿吨。如果用装载量为2.5吨的卡车来运输这些垃圾,所用卡车长度近50.4万公里,能绕赤道12圈。而在厦门,垃圾量大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目前,厦门日均生活垃圾量已接近5000吨,其中,超过60%的生活垃圾直接填埋,位于东部固体废弃物处理中心的垃圾填埋场已不堪重负。开展垃圾分类,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是提升城市承载力和宜居度,助力厦门建设“五大发展”示范市的必由之路。
厦门在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方面,科学筹划、循序渐进、蹄疾步稳,推行生活垃圾分类与清洁直运相结合理念,推动源头、中端、末端处置分类的生活垃圾管理模式,探索建立部门协作、全民参与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机制,垃圾分类工作逐渐步入了良性轨道。2016年上半年,厦门相继出台了《厦门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工作方案》、《厦门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管理办法》等,启动了厦门的垃圾分类工作。2016年10月,厦门市垃圾分类管理中心揭牌成立,主要职责是加强垃圾分类工作的组织管理。近年来,通过持续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垃圾分类处理厂和餐厨垃圾处理厂等环卫基础设施,厦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垃圾分类末端处置能力。目前,厦门已推动建设垃圾直运线路17条,涵盖工矿企业生活垃圾收运,高校生活垃圾收运、居民生活垃圾收运等方面。思明区鼓浪屿、瑞景公园小区;湖里区欣悦园小区、康乐小区2期;集美区滨水小区一二期;翔安区万科金色悦城等19个小区(社区)的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开展顺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做法。
接下来,厦门将在每个街道办事处建设一个覆盖1000户以上居民的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已有的试点小区要扩大试点范围和覆盖人口。同时,将加快推动垃圾分类法制建设,引导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由规范化、制度化向法制化进步。
居民家庭的生活垃圾按照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四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