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文化教育 > 正文

南音社团在厦门遍地开花 离不开一代代艺人共同坚守

2017-02-05 08:25:07陈冬 王火炎 来源: 厦门网  责任编辑: 刘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听南音,是老厦门过年的传统民俗之一。

在一派柔婉缱绻的乐声中,诗意氤氲,让这座城市平添了古雅的韵味。对于远渡重洋的海外游子,逢年过节听到那如怨如慕如丝如缕的乡音,更是勾起了种种思乡之情。

南音,有“中国音乐史上活化石”的美誉。她非常古典,被认为是阳春白雪,与当代生活节奏、生活理念相距甚远,然而,她不但没有被时代的演进发展碾作尘泥,反而植根在民间土壤中生生不息。

可以说,凡流行闽南语的地区,就有南音,人们为她痴狂,闽南、港澳台都有忠实的传播者和众多社团组织,她还风靡东南亚,连欧洲人都为她叫好。

如今,南音依然完好地保存于厦门,作为南音文化生存的重要载体——社团组织更是遍地开花。

  马巷南音社演唱现场。

  南音艺人代代相传,坚守这块艺术天地。

  马巷南音社的年轻女艺人上台献艺。

  锦华阁南乐社150周年华诞社员活动。

  20世纪90年代集安堂南乐社举行大型踩街活动。

厦门日报讯(文/记者 陈冬 图/记者 王火炎部分由受访者提供)2月1日正月初五,已连续举办九年的翔安南音大会唱如期举行。百余位南音爱好者或登台唱奏,或在台下聆听。有的老先生听着听着,忍不住闭上眼睛,轻轻地跟着哼唱,手缓慢地举起、落下,仿佛也拿着一块拍板,要执节而歌。

参与大会唱的,多是翔安区的南音社团。这些社团,是厦门众多南音社团组织的一部分。在传播南音、与海内外华侨的沟通中,这些由民间自发组成的南音社团组织扮演着桥梁和纽带的角色。南音的传承、普及与发展,更离不开一代代南音人的坚守。

南音在厦门曾经兴盛一时

明清时期,南音在厦门开始流行,并逐渐兴起。

在一代宗师林祥玉、林霁秋、许启章、纪经亩、白厚、吴萍水等人的继承与发展中,成立了“金华阁”、“锦华阁”、“集安堂”等南音社团,岛内多个地方也设有分阁或弦馆。那时候,在厦门听南音十分方便。走在街道古巷,总能听到古厝中隐约飘出的南音。

1931年,香港多利文氏请厦门的白厚、韵山、江来好赴港灌制唱片,后来,上海百代公司与德国兴登堡公司也邀请厦门的纪经亩等,灌制了许多南音唱片。伦敦牛津图书馆至今还珍藏着厦门《会文堂》刊印的南音本《御前清曲》。

随着老先生们的离世和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已再难现南音往昔的繁荣景象,传统南音社团的活跃度大不如前,有些甚至以解散终场,包括金华阁。

南音在民间有顽强生命力

西方社会学家认为,社会中存在“大传统”与“小传统”两个迥然不同的体系。在民间仍然拥有顽强生命力的南音,就可以视为“小传统”之一。这个“小传统”,正在被更多人关注。

传统南音社团至今虽所剩不多,但有着百年历史的锦华阁、集安堂,仍保持每周两次的活动日,作为南音传习点,老艺人义务教学生,许多是80后、90后,社团在当代复兴传统的困顿中获得了新生。岛外一些知名的南乐社也配合政府部门开展南音公益培训、大会唱等活动,新的社团正在崛起。

此外,学校教育也获得了发展的空间,中小学南音兴趣班、艺校南音人才的培养、事业单位的南乐团等,吸引了一大批南音年轻力量,形成“燎原之势”。

南音民间社团呈多元发展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成立,是个转折点,唤醒了大家保护传承闽南文化的自觉意识。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南音人的互动下,南音民间社团遍及全市,形成了多元的发展形态。”厦门市南乐研究会会长黄念旭说,坚持举办十九年的南音比赛,为民间社团提供了一个展示交流的舞台,如果没有这些社团的积极参与,南音比赛是很难坚持办下去的。

不过,这些社团尤其是传统社团大多是“自生自灭”,面临着相同的窘境——资金来源、人员断层、人员关系、活动场所等多方面要素。如锦华阁、集安堂这样成立时间久远、知名度高的社团,交流颇多,与海内外南音社团经常联谊,社团负责人说,到外面参加演出,一般邀请方支付接待费用,而来回路费都是自掏腰包,可这并非小数目。

12下一页尾页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