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空中自行车道量身打造的“幸福单车”
平台上的公共自行车停车位
云顶路与仙岳路交叉口附近的空中自行车道
BRT成为空中自行车道的遮阳、遮雨棚
空中自行车道与BRT“相伴而行”
空中自行车道沿线还设置了别致的路牌
【镜头】
攻坚克难保质保量
正在建设中的平台,可供停放车辆和休息
利用折臂吊进行施工
连夜吊装钢梁
从蔡塘BRT一带望去,空中自行车道仿若穿行在湖景中
空中自行车道向空中要空间,节省了道路资源
空中自行车道的闸机可自动识别机动车和电动车
护栏1.3米高,在保证安全的同时又能方便骑行者欣赏沿途风景
镂空的护栏对骑行者的视野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厦门日报讯 (记者殷磊吴海奎袁舒琪)全国首条、世界最长的空中自行车道——厦门云顶路自行车快速道示范段工程近日完成竣工预验收,标志着这项绿色创新工程具备了通行条件,将择期向社会开放。近日,本报记者在全长7.6公里的空中自行车道上“抢鲜”体验,感受到了“空中骑行”的独特魅力。
这是一条空中绿色长龙,不仅因为桥面的主色调是绿色,更重要的是,它将满足厦门市民对于安全、绿色出行的期盼,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又一生动实践。
不仅在空中架设自行车专用道的规划设计是全国首创,这项工程在建设中,还创造性地运用了多个国内和行业内领先的技术、工艺,最终呈现出一个“颜值高、质量硬、功能优”的公共产品。在项目建设指挥部的有力协调指挥下,在建设单位厦门市政集团、厦门市市政建设开发有限公司的全力推进下,在各参建单位的共同努力下,这项工程从进场施工,到主线完工,仅用了不到半年时间——期间还经历了“莫兰蒂”台风重创厦门,又一次展示了“厦门速度”。
【数据】
“空中自行车道”是一个独立的骑行系统,自行车道采用钢箱梁结构,主要沿BRT两侧布置,悬挑于BRT中段位置。起点位于BRT洪文站,终点设在BRT县后站,全长约7.6公里。全线包含11处出入口,分别为瑞景-加州广场、瑞景中学、忠仑公园、吕岭路、市政大厦、后坑、仙岳路、金湖路、政务中心-双十中学、枋湖北二路、县后,其中,有6处出入口和BRT站点衔接,3处与人行天桥衔接,4处与建筑衔接。
除了和BRT接驳,示范段全线将与11个普通公交站点接驳,未来地铁建成后,还将与2个地铁站点接驳。此外,每个出入口都设置了停车平台供自行车停放。
“空中自行车道”为单侧单向两车道,净宽2.5米,总宽2.8米;合并段为双向四车道,净宽4.5米,总宽4.8米。全线共建设了7个平台,共设置了355个公共自行车停车位和253个社会自行车停车位,每个平台都配备了自行车调度升降梯。
“空中自行车道”是钢结构桥梁,使用的钢材料3万多吨,其中栏杆使用的钢材料总长度达到28公里,相当于厦门北站到达鼓浪屿。钢材料在各个方面性能优异,搭配白色环保油漆,表面可有效防腐25年,钢梁表面铺装的8毫米新型耐磨防滑的绿色晶钢树脂复合材料,防水、耐热、耐摩擦,材料环保可持续。
以人为本创新发展
在机动车数量激增、道路资源日益紧张的当下,厦门要如何科学提升城市韧性交通,缓解道路拥堵,方便市民出行?
从不断臻于完善的空中自行车道上,可以窥见厦门市委市政府给出的答案。那就是,通过理念创新和技术创新,释放出更大的城市交通资源,打造集约式交通空间布局,推动绿色低碳出行,从而实现精明增长和紧凑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高度是最好的角度。
从BRT洪文站到BRT县后站,莲前东路——云顶路一线长期人流、车流密集,自行车与其他出行方式在路权的“争夺”中一直处在下风。
回应市民关切,满足群众所需,不断提升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和舒适度。正是本着这样的城市建设管理理念,决策者智慧的火花让全程高架的自行车道应运而生。
在“空中”骑自行车,既能保障自行车的专用路权,无混行、堵塞之忧,又能从高处欣赏城市沿途风光,还可以与BRT系统无缝衔接、有机组合,实现安全、便捷、舒适出行,这就是厦门云顶路自行车快速道示范段规划设计初衷。
去年7月,市有关部门就空中自行车道规划向社会征求意见时,人民网就以《多建一些接地气的“空中自行车道”》为题这样评论厦门的空中自行车道:“比被一些城市管理者引以自傲的豪华阔气的机动车道更接‘地气’。这体现出了城市建设智慧,在城市建设上,把公共利益、民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才能让城市变得更健康,城市的宜居指数也才能得到大幅提升”。
由此可见,“全国第一”并非刻意打造,而是厦门在城市转型发展中以人为本创新发展的结果。
空中自行车道还是城市绿色发展的产物。
厦门的着力点,始终没有离开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低碳始终是这座城市秉持的发展方向。在岛内外公共自行车系统快速建设的同时,城市的交通体系、市民的出行理念,已经在悄然改变,而新伫立起的空中自行车道必然将更有力地掀起绿色出行的风潮。
靠前服务高效推进
空中自行车道沿线交通繁忙,越早建成就能越早为方便市民出行发挥作用,就能越早消除对周边居民的影响。为此,在工程规划建设之初,市委市政府就明确,要确保2017年春节前建成。
去年8月下旬正式开工到今年1月下旬完工,这项全长7.6公里的大工程头尾只用了半年不到的时间。
快,当然是一种科学的快,合理的快。合理组织施工,善于运用新工艺,这是厦门重点民生工程建设的法宝。
记者从市建设局了解到,为了让云顶路自行车快速道示范段工程又好又快建成,市政府成立了项目建设指挥部,自上而下形成了一条协调链,协调、督促项目建设,采取有效措施推进项目提速增效。在项目开展前期,指挥部倒排工期计划,明确各单位工作任务和时限,加强方案设计指导,主动做好审图和招标等服务,确保了该项目于8月27日前开工。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指挥部加强跟踪,深入项目工地现场,及时协调解决存在问题,对照计划督促项目加快建设,确保了项目建设进度按计划推进。
革新模式提速增效
空中自行车道不仅工期紧、体量大,而且由于是全国首创,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参照,建设难度非常高。为确保云顶路自行车快速道示范段工程高标准、高品质完成建设,同时尽量缩短施工工期,尽可能减少建设期间对沿线交通和居民出行的影响,工程建设单位厦门市市政建设开发有限公司专门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的项目建设管理工程领导小组,公司各部门负责人作为小组成员,抽调公司骨干力量成立项目部,举全公司之力,不遗余力做好项目的各项管理工作。
空中自行车道的主体需在短短3个月内完成制造、安装,这是整个工程最大的难点。为此,市政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在厦门首次引入EPC总承包建设模式,最后是具有大型钢结构设计施工经验、技术实力雄厚且信誉高、技术强、经验足的国企中标。
EPC施工总承包模式是指公司受业主委托,按照合同约定对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等实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承包。云顶路自行车快速道示范段工程巧妙利用EPC模式克服了设计、采办、施工三者相互脱节、相互制约的矛盾,提高了项目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在自行车快速道施工的过程中,遇到桥面栏杆设计不合理,需要及时更改。如果按照传统模式,需要施工方向监理方提出更改申请单,等待设计方修改设计再由业主方批复等层层复杂的流程。而在EPC模式的运作下,施工方可以直接与设计方对口协商,进行修改,一步到位化解问题,大大减少了期间所需要的时间,提高了效率。EPC模式加深设计与施工的交流,有效避免传统管理的缺陷,设计、施工之间合理有序的深度交叉,在保证各自合理周期的前提下,缩短总体工期。同时,EPC模式让设计人员观念转变,设计指导转变为服务,设计深入现场,促进新技术、新工艺的发现及提升。
为确保按时完成工期,自行车快速道示范段工程实行交叉作业。在行人多、车辆多的白天提前进行绿网覆盖、绿化设计、配套设置施工,在夜间利用交通管制,争分夺秒进行跨路段吊装施工,采用专业的吊装团队班组,安装精度高,同时,有效地保障了品质。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条空中自行车道建设之前,国内尚无针对自行车快速道的规范,相关单位收集整理了大量国外相关文献,并与欧洲自行车组织机构、设计事务所及咨询公司进行了咨询与交流,提出了国内首创的技术标准。
强化监管确保质量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工期再紧,也决不放松对工程质量的要求;任务再难,该进行的工序一项也不简化,这是建设者们的原则。
市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建设过程中,他们加大了对该项目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市质安站第一时间提前介入监督,现场进行监督指导,确保了该项目顺利开工及质量安全监督工作。
空中自行车道是钢结构桥梁,使用的钢材料达到3万多吨。为了保证构件生产,中交三航(厦门)工程有限公司与厦门分公司机电公司通力合作,开辟厦门本岛、刘五店、龙岩、泉州泉港四大加工场地,中建钢构也调集华南、华中、华东、西部四大制造厂,依托其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配以全流程的加工设备以及安全高效的物流运输,成功化解品质、时间、空间的三重难题。制造过程中,监理、检测单位分派驻场人员,对每片钢材料梁片都进行超声波和射线检测,就像人体照射X光片检查一样,确保每片钢材料梁片在焊接上零焊缝,对接合格、精度高,质量过硬。
BRT桥下作业空间狭小,支撑措施量大,沿路交通繁忙,作业条件受限多,施工条件苛刻,安装难度大。施工单位勇于挑战困难,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提出使用新型钢结构吊装设备——折臂吊,对于超大构件,采用“四机抬吊”及“多机抬吊”等吊装方法,成功解决了安装难题,确保了工程质量,也减少了对地面交通的干扰。
【记者体验】
赏沿途湖光山色
享绿色骑行乐趣
在空中骑行,是怎样一种体验?1月20日,工程完成竣工预验收当天,记者就协调有关单位,提前进入“空中自行车道”探营。
在BRT桥下,新建成的空中行车道相伴而行,仿佛是巨龙身畔的一条幼龙。记者从BRT蔡塘站下车,通过BRT人行天桥,直接进入“空中自行车道”,并在停车平台上借了一辆新款的公共自行车——黄蓝相间的“幸福单车”。
每个出入口的闸机都已经安装到位,负责现场管理的安保人员介绍,这些闸机都配有智能化的交通识别系统,能够自动辨识并组织机动车和电动车进入车道,从而保证自行车的独立路权。
“空中自行车道”的桥面铺装主要颜色为绿色,看起来十分舒适养眼,一些交汇的地方,铺装采用红色和绿色,以区分不同车道。两辆自行车并行在一个车道上,空间绰绰有余。车道上铺有一层防滑面层,这让自行车轮胎的抓地力变得更强,骑在上面不仅不会打滑,还非常舒适。
大部分车道都是笔直平坦,“一马平川”,而一些转弯、上下桥的地方,弯度和坡度都比较缓和,骑行并不费力。
1.3米高的白色护栏,让人不觉得“恐高”,反而很有安全感。镂空的护栏对骑行者的视野不会造成太大影响,可以一边骑行,一边在空中欣赏沿途景色,静谧流光的湖边水库、郁郁葱葱的东芳山、五彩斑斓的忠仑公园……湖光山色尽收眼底。由于“空中自行车道”没有红绿灯,在上面骑行,一路畅通,速度可快可慢,节奏自由掌握。
空中自行车道的栏杆上每隔数米就设有一个监控摄像头,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在BRT蔡塘站附近正在建设快速道的调度中心,建成后中心可以通过这些摄像头对桥面进行实时视频监控——控制车流、处理紧急情况、增减公共自行车等都可以根据视频监控采取相应措施。
空中自行车道沿线设有多个休息区、站台,骑累了可以停车歇息,欣赏沿途风景,好不惬意。
“空中自行车道”选择建在BRT桥下,BRT的桥面就成了车道的天然遮阳、遮雨棚,此外,全线设置高效排水系统,搭配防滑材料桥面。不管是夏天还是冬天,晴天还是雨天,市民都可以安全舒适地使用“空中自行车道”。
记者注意到,护栏安装有照明设施。工作人员介绍,全线共计安装了3万多盏照明灯,到了晚上,柔和的照明系统及清晰的标志线,充分保证夜间照明,让市民在晚间骑行仿佛身处于流光之中。
据了解,“空中自行车道”正式运行后,市民可以用公共自行车或私人自行车在上面骑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