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月12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康泽辉 吴勇义)没有资金,没有导师,没有团队,这样的众创空间只能理解为是一个出租办公地点的地方。在今年厦门两会,创新创业成为一个热词,很多代表和委员纷纷为“双创”出谋划策。
2011年,厦门出现第一家创客空间,到2016年,厦门已拥有市、区创客空间115个、1425个团队,一批本土品牌如爱特众创、一品威客、青瓦、海尼、派美特等不断壮大。
但在繁荣背后也有隐忧。部分众创空间出现了“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创收艰难、人才匮乏等问题也困扰着众多的创业者。
问题1 “挂羊头卖狗肉”
一个众创空间要体现优势带动发展,必须有资源,也就是导师、资金以及团队。然而部分运营主体,出于消化原本空置商业物业的想法建设众创空间,转变为“二房东”的角色,而实际上并不具备孵化创业团队的能力。
“一些众创空间建设是出于政策红利的动因。”市政协委员、致公党厦门市委委员滕达提出个人意见,他介绍,一些众创空间建设效仿一线城市众创空间的发展路径,未根据自身及周边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规划,缺少清晰的顶层设计,自然无法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凸显自身资源优势。
腾讯众创空间厦门基地负责人、厦门两岸青年创客联合会执行会长胡文生也介绍,一些众创空间服务跟不上,没有项目、没有资源,离资本非常远,根本就帮不上创业者,这样的众创空间虚有其名。
问题2 盈利能力差 生存艰难
厦门众创空间虽然发展势头迅猛,但盈利模式目前还是不明朗,“这是个新兴行业,新到大家都不知道要怎么创收。”胡文生如是说。
据了解,不少创办企业底子薄、缺乏资金,贷款和再融资困难,缺乏承担大的责任和抵御大的风险的能力,没有政府的资金补贴,很多“众创空间”就难以为继。
问题3 人才缺乏 认识不足
“虽然厦门的高校不少,也有一些大学生好的项目出现,但整体人才还是缺少的。”胡文生说,众创空间的灵魂是在创新中创业,这样才能保证众创空间的活力。从整体来看,一个空间如果没能吸引到优秀的团队,那么就无法生存、盈利、发展壮大。目前很多众创空间吸引的是刚刚从大学走出来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甚至是刚刚从本科毕业的学生,这一类团队虽然有很高的创业热情,但缺乏经验,失败率高。同时,这些团队对困难估计不足,存在“一夜暴富”的幻想。
目前还有一个现状就是,一些“创业、创新的导师”往往来自资金投资人,缺少较高层次的技术指导者、引路人,给创业团队造成很大的困扰,多数项目起点低,可复制性强,没有特别强的实力,很难有稳定持续发展的机会。
建议
鼓励技术人员加入“两创”平台
在本次两会上,不少民主党派、代表委员纷纷为破解上述问题支招。九三学社就建议,政府可以使用补贴“众创空间”的办法,提供更多的免租空间,降低团队入驻的成本。而且政府的导向不能只是制定一个“支持众创空间的办法”,凡是有利于支持创新创业的服务项目都要支持。
同时,加大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企事业的科技人员,退休的各类技术人员加入平台,与“两创”团队形成互动,以创新团队出让一定股份的方式或者在资助项目经费中安排部分补助的方式,给予这些人员一定经济补偿。
厦门市台商协会常务副会长高瑞华,她作为特邀委员参加了今年政协会议讨论。对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话题,她说,厦门对台交流有着天然优势,对台创业人才的扶持政策也多。不过,各区的做法不一致,而且手续繁琐,周期较长。她希望,相关部门在政策上可以简化手续,吸引更多台湾青年来厦创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