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5周年座谈会。记者 唐光峰摄 舞蹈《起航》。 海西晨报讯 (晨报记者 雷妤 钟宝坤)35年间,一代又一代的特区建设者,筚路蓝缕,创造了一个个的辉煌业绩,抒写了一页页时代篇章。 为了牢记使命,接续奋斗,昨日下午,厦门经济特区建设三十五周年座谈会在厦举行。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裴金佳出席并讲话。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郑道溪,市政协主席张健,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庄稼汉,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陈家东等市各套班子领导,驻厦部队领导李泽华,陈修茂同志,以及邹尔均、洪永世、洪华生、李秀记、蔡望怀等部分在厦省市级老同志出席会议。此外,市中级法院、检察院,驻厦部队、各区党委政府、国有企业、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等各界人士代表共计300人出席座谈会。 什么成就了厦门特区? 离不开闯劲和拼劲 细说厦门特区建设,成果令人瞩目。35年来,厦门城市建成区扩大了7倍,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年均递增分别为16.4%、20.4%,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态质量保持在全国前列。 在国企改革、开放市场、社会治理等诸多领域,厦门创造了一系列全国率先。例如第一个利用外国贷款建成机场、港口、通讯等基础设施,成立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等,探索了许多可复制和可推广的制度经验。35年间,厦门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进步、双丰收,四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桂冠,三次蝉联“全国综治优秀地市”。在服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上,厦门在三通直航、经贸合作、人员往来等方面屡创先行先试之举。 是什么成就了厦门特区?正是新老厦门人这股闯劲和拼劲,让厦门发挥了特区改革“试验田”和开放“窗口”作用。 座谈会上,裴金佳重温特区的奋斗历程和宝贵经验。他说,35年来,历届厦门领导班子和广大特区建设者们,深入贯彻中央经济特区的战略意图,以“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闯劲和拼劲,勇敢担负起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探路的崇高使命,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业绩。 为此,裴金佳特别向长期支持特区改革发展的各级领导,以及在各个不同时期为特区发展付出辛勤劳动的广大特区建设者们致以崇高敬意。 特区未来之路怎么走? 探新路、做示范、走前列 翻开35年厦门特区的奋斗历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裴金佳动员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牢记使命、接续奋斗,开启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历经35年改革开放的洗礼,厦门经济特区既拥有了在新起点上展现新作为、再创新辉煌的坚实基础和有利条件,也面临着国内外发展环境深刻变化带来的一系列新挑战新考验。”裴金佳说,新起点上,经济特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排头兵的使命没有变,但内涵更新、要求更高、任务更重。 他提出,厦门经济特区要在深化改革开放上探新路,在发展理念上做示范,在服务国家战略上建新功,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上走前列,在从严治党上树标杆。 具体体现在,以自贸区建设为抓手,围绕建设“三区一堡”的目标定位,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把厦门打造成对内对外双向辐射的重要枢纽;打造以创新驱动为主引擎的增长动力机制,形成以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在更高起点上推进与“海丝”沿线互联互通、产能合作、文化交流等工作,建设“一带”与“一路”无缝对接的枢纽城市等。 在座谈会上,7名亲历特区建设的各界代表做了交流发言。 电视文艺晚会 回望35周年征程 厦门网-海西晨报讯 (记者陈佩珊)1981年10月15日,湖里竹坑的一声开山炮响开启了厦门经济特区建设。从那以后,厦门经济特区的建设者们在波澜壮阔的改革浪潮里乘风破浪。昨晚,“我爱你厦门”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5周年电视文艺晚会在广电1000平方米演播厅举行,回望过去35周年征程。 整场晚会以记者与老人的对话为主线,串起了厦门过去的35年。舞蹈《起航》跳出了厦门勇立潮头一往无前的气势;配乐诗《厦门记忆》将厦门人熟悉的一个个故事娓娓道来;情景短剧《温暖的红鸡蛋》展现了特区人在抗击台风“莫兰蒂”中的奉献、大爱精神。 晚会由中共厦门市委、厦门市人民政府主办,厦门市委宣传部、厦门市文广新局、厦门市文联、厦门广播电视集团承办。 在这片热土上,收获大于想象 回首35年的光辉历程,昔日的东方小渔港,摇身一变,已成为了现代化的大都市。这卷改革开放的历史“档案”,记载着这35年来,千千万万的特区建设者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己的“小目标”,汇聚成厦门建设的“大梦想”。 昨日座谈会上,社区居民、外来务工者、专家学者、领导干部发自肺腑,对过去35年厦门经济特区发展充满了感叹,他们有的直接参与特区的建设,有的见证了家园的变化。 厦门是一个温馨而包容的城市,正如其中一位发言人所说:“只要够努力,收获远大于想象。”在许多厦门人眼中,这座城正散发着蓬勃生机,处处充满着机遇。 建设者眼中的“特区35年” “作为厦门老居民,我真真切切地看到特区建设的可喜成就,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厦门翻天覆地的变化。”曾丽霞是思明区嘉莲街道莲秀社区居民,对于35年来厦门的变化,她感同身受。 在昨日的座谈会上,包括曾丽霞在内的7位亲历特区建设各界代表做了发言。他们身上都有着鲜活的特区印记,有着生动的特区故事。 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冯鸿昌是厦门外来员工的杰出代表。20年前来厦工作至今,冯鸿昌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人成长为全国劳模,他说,特区的发展成就了他技术成才的梦想。 “生活在厦门,做最幸福中国人。”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刘国深教授说,今天的厦门已经是一个值得中国人骄傲的窗口城市,他的许多台湾朋友都盛赞厦门的人文美景。刘国深说,厦门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发展成就,要感谢厦门经济特区的建设。 “ABB在厦有众多外籍员工,他们对厦门良好的投资环境、优美的居住环境、良好的治安环境以及和善的人文环境称赞有加。”ABB(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陈思林说,他们把厦门当作第二故乡,也为厦门的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
相关阅读:
- [ 12-27]“网红经济”尴尬症:变现难、商业模式不可持续
- [ 12-26]经济观察:中国“加减法”促制造业转型升级
- [ 12-26]结构性改革担纲 经济稳中求进
- [ 12-26]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就是支持实体经济
- [ 12-26]亲绿民调:蔡英文声望仅剩38% 六成民众不满经济表现
- [ 12-26]商务部:前三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71%
- [ 12-26]日本央行:经济风险偏向下行 通胀在预估期内达不到2%
- [ 12-26]李克强:大力夯实基础支撑推动西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