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如何分类?
红色垃圾桶放有害垃圾
有害垃圾指含有害物质、需要特殊安全处理的垃圾,主要包括对人体健康和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潜在危害的电池、灯管、日用化学品等,应放在红色的垃圾桶内。
橘黄色垃圾桶放其他垃圾
其他垃圾指除去以上三种垃圾外的其他所有垃圾,主要包括受污染无法再生的纸张,受污染或其他不可回收的玻璃、塑料袋,以及其他受污染的塑料制品、废旧衣物与其他纺织品、破旧陶瓷品、妇女卫生用品、一次性餐具、烟头、灰土等,应放在橘黄色的垃圾桶内。
蓝色垃圾桶放可回收物
可回收物指适宜回收和资源利用的垃圾,主要包括纸类、塑料、玻璃、金属、织物和瓶罐等,应放在蓝色的垃圾桶内。
绿色垃圾桶放厨余垃圾
厨余垃圾指居民在家庭生活中产生的垃圾,主要包括丢弃不用的菜叶、剩菜、剩饭、果皮、蛋壳、茶渣、骨头等,应放在绿色的垃圾桶内。
12月17日,2016绿海鸥厦门垃圾分类行动启动仪式在南湖公园东门进行。
垃圾分类行动号召全体市民从垃圾分类入手,积极选择更低碳更健康更负责任的生活。
小志愿者正在看垃圾分类行动倡议书。
小朋友正在进行垃圾分类的实际操作。
厦门日报讯(文/记者 吴海奎 张彦宇 通讯员 李文林 图/记者王协云)幼儿园小萌娃来了,77岁的老奶奶来了,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志愿者代表也来了,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年龄段的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绿海鸥垃圾分类义务督导员。为了让这座城市变得更美,12月17日,他们汇聚在一起,身体力行引导和协助更多的人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当天,“绿海鸥厦门垃圾分类在行动”大型宣导活动在南湖、湖里、松柏、中山、鼓浪屿街心公园等十个公园同时举行,环保志愿者们走进各大公园进行倡导宣传活动,普及垃圾分类知识。
海鸥有“海港清洁工”的美誉,以绿海鸥为形象代表的厦门市垃圾分类行动,号召全体市民一起,从日常小事做起,从垃圾分类入手,积极选择更低碳更健康更负责任的生活。
爱护环境 志愿者在行动
“别站着围观,都到场内坐吧!”77岁的黄春娇是南湖公园市民园长志愿者服务队中的一员,也是此次活动年纪最大的志愿者之一,在活动现场,她积极引导着现场的市民入座。
住在五缘湾的她,一早不到6点就起床准备了。黄春娇说,平时她们都会组织人员定期在南湖公园里捡少数游客随手扔下的垃圾,身体力行为环保出一份力。南湖公园市民园长志愿者服务队的队长蔡明英告诉记者,去年三月她和7位热爱环保的退休职工共同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到现在已经发展到43人,他们周末都会一起到各个居民小区宣传环保知识,并普及垃圾分类知识。“这段时间实施下来,明显可以感觉到大家对垃圾分类的意识有所增强。”
“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记者在南湖公园活动现场看到,有不少萌娃在家长或老师的带领下前来参加活动。其中,厦大幼儿园大四班的20多名“环保小卫士”集体出动。
他们的带队老师许雅雯说,幼儿园内也开展了垃圾分类活动,孩子们还自己设计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垃圾箱,参加这次的垃圾分类宣导活动,是为了从小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现场活动 寓教于乐
“香蕉皮是厨余垃圾,应该放在绿色的垃圾桶内;废旧灯管是有害垃圾,要放在红色垃圾桶内……”主办方把垃圾分类的知识,融入游戏中,吸引了许多小朋友积极参与。
有一位5岁的小萌娃站了出来,当主持人让他说出两种垃圾分类时,他对答如流,而面对两袋不同的垃圾,他基本上都能把这些垃圾正确分类,引得现场阵阵赞叹。在舞台的正前方,有一张印着多种类型垃圾的大型地贴,当主持人说到某种类型垃圾时,参与者要迅速找到对应物品。记者看到,大部分参与的小朋友们,答题正确率都很高。
在活动现场,一位爷爷带着小孙子,一笔一画地签下《厦门市民垃圾分类承诺书》。不少市民也都签下承诺书,承诺自觉将垃圾按照分类标准进行投放。“垃圾分类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事,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参与。”市民陈小姐说。随后,参与者们领取了环保手套及垃圾袋,进入公园内捡拾垃圾,并把捡拾到的垃圾进行分类,为这座美丽的海上花园城市,贡献自己一分力量。
市市政园林局副局长王伟军在垃圾分类宣导活动启动仪式上说,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生活垃圾的产生量急剧增加,如何科学有效处置好城市生活垃圾,已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管理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开展垃圾分类,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是提升城市承载力和宜居度,助力厦门建设“五大发展”示范市的必由之路。从今年4月,市政府通过了《厦门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工作方案》和《厦门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管理办法(试行)》,再到今年10月厦门垃圾分类管理中心的揭牌和培训工作的开展,这一系列重要举措,标志着厦门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工作的宣导行动已全面开启。
王伟军表示,从生活垃圾分类观念的导入、生活垃圾分类的全面宣导,至生活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厦门要力争通过三年(2016年-2018年)的时间,充分激发市民参与垃圾分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市民对垃圾分类工作的知晓率达到80%-90%,对垃圾分类的行动率达到40%-50%,并实现生活垃圾减量20%-30%。
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处、市垃圾分类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厦门垃圾分类后端处理体系已经比较完备,如针对数量庞大的厨余垃圾,厦门有2座工厂可以处理,进行厌氧发酵,产生沼气发电,剩下的沼渣则做成有机肥;厦门正在建设工业化的危废处理中心,建成后可处理有害垃圾。厦门还将建立十多条垃圾直运线路,现在正在进行试点,将逐步推广。
居民家庭是垃圾分类的源头,开展垃圾分类宣导活动,就是为了提高居民的认识,加强前端分类处理水平。
目前,厦门在思明区鼓浪屿、瑞景公园小区,海沧区天湖城小区等十多个居民小区开展了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明年将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