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王志雄 香港患者飞来找他看病 王志雄是王华崑的父亲,现在是县里远近闻名的老中医。 小时候因为成分问题,王志雄刚读了几个月书就被退学。为了生存,他只好去开山赚钱。后来,王志雄又去邮局送信,这时他下定决心,要改变自己的命运。父亲王成章送给了他一本《神农本草经》,告诉他:“有空的时候你就看书,背好性味功效。”就这样,王志雄慢慢开始自学中医。 接着,王志雄开始学习药理。“看药方去药房把药抓回来,药长什么样子、什么时候采摘、怎么炮制都要一一学习。”王志雄说,“当时药很短缺,有时候必须上山采药。”有一次,他和父亲王成章上山采药,在树下乘凉时父亲突然大喊,原来一只毒蛇已经爬到了王志雄的帽子上。王志雄把帽子丢掉,拼命跑才甩掉了毒蛇。 经过5年的艰辛学习,王志雄把药性、药理基本搞清楚了,便到光泽县鸾凤乡卫生院当医生。由于之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上手很快,没几年时间,他就收获了乡亲的信赖。有一位赵先生(化名)还专程从香港来找他看病,“之前找了很多医生没看好,听朋友说王医生技术好,就来找他了。”经过王志雄的治疗,赵先生久治不愈的疾病真的好了。 王志雄爱病人胜过爱自己。有一天早上,他起床就发现自己手不舒服,但仍然坚持去上班;到了9点多,右手已经不听使唤,他还坚持为病人看病,用左手写字开方子,直到把病人全部看完,已经到了下午时分。这时候,他才为自己检查,发现自己中了风,必须住院治疗。然而就算在中风期间,他自己在病床上挂瓶,也没有拒绝给来访的患者诊病。 对于自己的家人,王志雄脸上则写满了愧疚。儿子高考前一直在生病发烧,妻子带来医院,结果他却没有时间,妻子只好找别的医生给儿子治病。他的家人评价他说:爱病人胜过爱家人,跟病人待在一起的时间远多过家人。 王华崑 扎根基层 为普通病人服务 王华崑至今记得,小的时候家里那块黑板上面,写满了中药的名字。 “那时候我才6岁,家里有一块黑板,一天写两味药,中午睡觉前,要把药名、药性记下来。”王华崑出生在中医世家,小时候经常帮爷爷切药、洗药,他有时候家里没有糖吃,就吃甜的中药,像甘草、党参、枸杞。“家里都是药味,小的时候玩具就是听诊器。” 高考结束后,他的物理成绩接近满分,尽管自己的梦想是造火箭,但被赋予了家族重担的他,毅然接过家族的接力棒,选择成为一名医生。而之所以学中医针灸理疗,是因为父亲的一句嘱咐:“针药并进,乃为良医。”带着爷爷、父亲的期望,他进入了福建中医学院学习针灸推拿。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在县医院做针灸,他也成为县里面这个专业的第一个本科生。 王华崑第一个用针灸成功治疗的内科病人,是一位被失眠折磨得痛苦不堪的老阿姨。老阿姨的失眠症状持续了3年之久,她经常一天只能睡一个小时,吃了很多药都不见效。刚开始,老人家还有些怀疑,“扎几根针就能好”?但是在进行了两次针灸治疗后,第三天她就能睡5个小时了,后来又做了5次,整个睡眠都改善,可以和正常人一样休息了。老人家彻底信服了。而自从这个病人以后,更加坚定了王华崑钻研针灸治疗内科病的信心。 有一次,县医院ICU里一位脑卒中的病人昏迷很久,之前采用了各种常规治疗手段,病人没办法苏醒。后来责任医生找到了王华崑会诊,想让他尝试用针灸的办法。王华崑诊查过病人以后,采用针灸里的开窍醒神法,泻涌泉、开四关、雀琢人中。经过刺激以后,病人先是流出了眼泪,两个小时后病人就苏醒了过来。 2014年,王华崑来到了厦门市中医院下属的禾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每天为社区的居民服务。在很多人看来,社区的工作是枯燥乏味的,但是扎根基层,为每一位病人治好病,正是王华崑以及他的中医世家不平凡的贡献。 |
相关阅读:
- [ 04-26]厦门中医院开展糖尿病足多学科协作 患者享一站式诊疗
- [ 04-11]高雄姐弟中医师来厦门“治未病” 办公益讲座
- [ 02-04]厦部分医院春节门诊安排:中医院除夕到初三门诊停诊
- [ 12-22]三九贴即将开贴 厦门中医院、海沧医院均有开展
- [ 10-19]市中医院分院门口天桥陡似天梯 路人纷纷绕行(图)
- [ 08-20]立秋过后要防"秋老虎"伤肺 养生仍需重视防暑降温
- [ 08-19]周五中医院体检中心停检 当日不提供对外体检服务
- [ 07-26]叫法不同本质相同 台湾与厦门志愿服务的相互启示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