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经济企业 > 正文

厦企老总回龙岩当“懒农民” 希望创立行业标准

2016-12-03 07:50:38廖燕妮 来源: 厦门网  责任编辑: 郑王恺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马华昌每次来生态园都有新发现。记者 廖燕妮 摄

海西晨报讯(晨报特派龙岩记者 廖燕妮)一条蜿蜒的山路直通山顶,一片片整齐的树林排成“梯田”,雨后的黄花菜,花蕊上的雨珠,铁丝架上结满沉甸甸的百香果,见到生人就躲的贵妃鸡,紧跟着人的蜜蜂……这是记者日前在龙岩连城四堡唯石生态园内看到的景象,而这整个生态园所有的作物实行的都是自然农耕的方式,是“懒农民”马华昌在6年前一次无意的举动而保留下来的。

马华昌今年43岁,6年前,为给自己外贸工厂做配套展示而开垦的农场,如今却带给他每年200多万的收益。说起这一契机,马华昌连声感叹:“因祸得福”。

老总返乡当农民

马华昌的唯石生态园位于龙岩市连城县四堡镇的苦竹坪,开垦一片这样的农场,用马华昌的话来说是“歪打正着”。

当初,马华昌在连城创办的新能源公司需要一个展示基地,“当时想法很简单,就是觉得开个农场做展示,既可以节省费用又可以吃到健康的食品”。于是,马华昌请了一位日本的朋友对他的农场进行指导,根据那位朋友的意见,马华昌的农场实行的是自然农耕的方式,没想到,后来工厂失败了,农场反而做起来了。三年前,马华昌离开了都市,回到了老家四堡镇,开始靠地吃饭,成为一位“农民”。

一开始,马华昌就遵照日本朋友的意见,寻找一片没有被开垦过的山地,方圆百里的地方不能有工厂,还需要有无污染的水。所以他的生态园建在苦竹坪山顶上靠近水源头的地方。

在将荒山暴晒大半年之后,他开始每年选择8种-10种作物进行投放。“不施肥、不除草、不喷药、不除虫,就让这些作物自然生长,该长什么样就什么样,之后选出最适合生长、效益较大的作物继续投放。自然农耕只做三件事:播种收割和整理。”马华昌说,自然农耕是利用多种植物在一块地上共生,形成植物群落,拥有抗性强的特点,保证植物之间相生相伴,从而营造一个生态链。

生态就是摇钱树

自然农耕农场要求植物的多样性,目前唯石生态园种植了三万多棵油茶树、一千多棵竹柏,还套种了黄花菜、无花果、百香果等作物。马华昌说,这都是根据朋友建议,在农场内种植的短期、中期和长期作物,“这样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我的收益,虽然我并不在乎收益有多大”。以草驱虫,以草养地,不需要耗费多大的人工,节省了费用,收获的是生态食品,是健康。

马华昌不常去农场,但是每次去,总能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发现新的生物,有时候是中草药,有时候是昆虫,有时候是鸟类。记者乘车下山时就看到,空中盘旋着一只老鹰。马华昌说,采用自然农耕方式的土地里面一定有蚯蚓和蚂蚁,而在附近肯定能找到蚜虫或者是七星瓢虫的踪迹,他的生态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生物链。

近几年来,马华昌的自然农耕方式给他带来的收益日益凸显,他告诉记者,当初创办农场时投入了1200多万,而今每年农场的收益可以上百万,虽然回收期比较长,但农场就像一棵摇钱树,周期越长,收益越大,接下去他需要做的事情十分简单,“就是摘果子和卖果子”。

希望创立行业标准

近几年来,马华昌已在以四堡镇为中心的半径20公里范围内找到了好几个符合做自然农耕的山地,并成功地将其合并。目前,他已拥有10个自然农耕基地,每个基地的主体作物不同,但收益都日渐凸显。对于这位“新型农民”来说,光有生态食品还不够,最重要的,还需要将自己的农产品销售出去。

“今年猕猴桃基地产量2万多斤,计划两个月卖完,没承想,半个多月的时间就已经销售一空了。”马华昌是怎么做到的?

“我从来不跟客户说我的产品多好,我只会告诉他们我的产品是怎么种出来的,我会跟我的客户做生活上的交谈,告诉他们怎么甄别生态和非生态食物。现在我的客户已经从4年前的20个到现在的3000多个。他们不仅是客户,都是我的忠实粉丝。”马华昌说,他的销售很成功很大程度也跟他之前从事的外贸工作有关,因为他知道,如何才能将一个好的东西用一种方式表达出来,并让对方接受。

接下来,马华昌希望通过自己的农场,建立一个生态交易平台,让普通人也能吃到健康、生态的食品,同时,他也将农场与休闲旅游相结合,希望带给大众更多的体验,将这种农耕方式传播给更多的人,并且以自己的农场为代表形成行业内的一个标准。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