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1月18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李方芳/文陆军航/图)昨天是世界早产儿日,导报记者从厦门市各医院产科了解到,目前我国早产发生率约为7%,而且随着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出生人口数量将持续增加,高龄孕产妇比例也明显增多,厦门近年来早产儿出生率逐年呈上升趋势。
最“小”宝宝 胎龄仅26周
医学上把怀孕满37周前分娩的新生儿统称为早产儿,其中34周以前出生的属于高风险等级。2015年6月,怀孕仅26周,体重仅800克,只有“巴掌大”的袖珍宝宝出生了,成为了当时厦门出生体重最轻、胎龄最小的存活早产儿。
厦门市儿童医院新生儿医学中心双聘主任曹云教授告诉导报记者,早产不仅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首要原因,也是继肺炎之后导致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二大原因。早产儿的救治,存活是首要问题,但后续包括护理、教育等,是一个系统的过程。
如何降低早产宝宝带来的风险?早期干预尤为重要。曹云说,关注早产儿的各个成长阶段,随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矫正、训练,幼儿早期脑组织有极大的可塑能力,通过丰富的环境刺激与合理的综合训练,完全有可能使受损伤的大脑获得最佳的代偿能力,有效防止智力低下和脑瘫的发生。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治疗项目启动
昨天,由我国著名儿童眼底病专家、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院长黎晓新主导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筛查及治疗项目”正式启动,有问题的早产患儿将第一时间得到救治。
黎晓新教授表示,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早产儿成活率明显提高,但在我国孕37周以下早产儿出生率为8%-10%,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率高达17%,其中20%的患儿因此丧失视力。“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其实是可预防的,关键还在于做好筛查,及早发现。”黎晓新表示,通过治疗,孩子的视力发育可以完全不受影响。世界很精彩,如果孩子出生后都不能好好看看这个世界,就太可惜了。
据介绍,厦门只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防治工作”的一个起点,该项目未来将通过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防治网集结各个环节的医生,对他们加以培训,进而共同把这项工作延伸到福建,辐射向全国,最终让厦门成为全国儿童防盲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