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1月10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林少蓉/文 陆军航/图)
人物名片
姓名:张盛
年龄:33岁
党龄:10年
工作:厦门市少年儿童图书馆阅读实践部主任
为读者找好书,为好书找读者,与书为友,见证儿童快乐成长!
有一个特别的日子,张盛记得很牢。4月23日,这是他入党的日子,这一天恰好也是世界读书日。
也许是巧合,又或许冥冥之中已有安排,此后他的人生,围绕着这个特殊日子所赋予的意义开始连轴转。
有心
熟背图书馆中热门书的位置
说到图书馆工作,很多人脑海中就会闪过这样的念头:工作清闲,只要整整书籍,盯盯人头就可以了。的确,这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但只说对了一半。
2012年之前,张盛在厦门少图流通部工作。每天的工作,就是将读者看过的书籍一一上架归位。他自己都记不清有多少本书经过他的双手,整理、分类,再被一次次归位到书架上。
早期,对书籍的查找还没有像现在这样智能。上班时,张盛被问得最多的问题是:“请问,××书在什么位置?”为了能快速准确找到书籍的位置,张盛几乎像传说中的“最强大脑”那样,把每类书籍,尤其是热门书的位置,在心里背得滚瓜烂熟。
细心
轻声呵护“阅读”的小心灵
这样繁琐而重复的工作,考验的往往是人的耐性。
戴着一副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的张盛,好像天生就是适合在孩子和书籍之间搭建桥梁的人。除了耐心外,他还特别细心。
碰到调皮的小朋友在阅览室嬉戏、打闹时,他总是一脸温和、耐心地劝导,从不舍得对孩子们大声呵斥。他说:“能来图书馆读书的孩子能坏到哪去?讲讲道理总会明白的。我不希望因为某次无意的严厉批评,而磨灭了孩子对图书馆的热爱。对每一颗刚刚萌发阅读热情的幼小心灵,我们都应该给予用心呵护。”
有一次,阅览室来了一位特殊的儿童。那是一位智障儿,看起来应该是第一次来图书馆。那个周末,依然是张盛上班。看到孩子和家长有点茫然的样子,张盛马上迎了上去。考虑到妈妈可能需要给孩子讲解图书,贴心的张盛热情地将他们一家三口安排到一个较为安静、独立的地方,又到书架上精心为孩子挑选了好几本绘本。考虑到孩子的特殊性,挑选书籍时,张盛特别降低了阅读年龄段,并且推荐以图文并茂的书籍为主。在别人看来,或许这只是一个小举动,但孩子的妈妈那天却被张盛的举动深深感动了,她说:“这是孩子人生中第一次来到图书馆,我们鼓足了勇气才敢跨入馆内,幸好遇到了您。真的非常感谢!”
用心
一个大男人操着“妈妈的心”
一份工作,无论难易,只有“用心”才最感人。
2012年,张盛被调到厦门少图的阅读实践部。当时,这是一个新成立的部门,所有的工作没有前例可循。
刚接手时,张盛失眠了!虽然他在学校念的专业是“图书馆学”,但阅读实践,难在“实践”二字。怎样让孩子们动起手来,继而喜欢上阅读,这个问题时刻萦绕在张盛的脑中。
有人开玩笑说他,一个大男人,操的却是“妈妈心”。为了讨孩子们的“欢心”,张盛主动跟家长接触,通过跟妈妈们聊天,了解不同孩子的喜好。
此后,在馆领导的支持下,张盛策划推出各类周末公益活动,开辟了闽南专题阅览室、巧手乐乐屋、科学工作室等专题阅览室。先后推出国学、国画、剪纸、布袋戏表演、闽南语童谣童玩、阅读手工坊活动、免费陶艺活动、科学小制作等孩子们喜欢的各类阅读实践活动。
在长期跟孩子的相处中,张盛还发现,现在城市的孩子,对于各类农作物的生长与辨识,几乎一无所知。但他们的内心深处,却有一份对土地的渴望。为了让孩子们近距离看到植物发芽、生长,张盛提出,在图书馆六楼空置的天台,开辟一片150平方米的种植体验区作为孩子们的“开心农场”。
如今,厦门少图的“开心农场”俨然成了孩子们的乐园。一到周末,孩子们就争先到农场劳动,甚至认养农作物,当起植物的小主人。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学习播种、浇水、翻土、施肥、搭架等种植基本技能。看着孩子们挥洒汗珠,吸收知识,像植物一样快乐成长时,张盛欣慰地笑了。
这样的尝试,在全国也堪称“翘楚”。在今年的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二届全国图书馆未成年人案例征集活动中,厦门少图的“开心农场”活动从全国数百份案例中脱颖而出,荣获“三等奖”。
此外,张盛还肩负着培训文化志愿者的任务。每年,经他手培训的文化志愿者、学生社会实践者达100多人。无数经过培训的爱心文化志愿者,利用周末到厦门少图帮忙整理图书、维持秩序,利用各自特长给孩子们开展各类专题活动,甚至和厦门少图一起走进幼儿园开展“宝贝计划”,赠送阅读大礼包,为孩子们开启阅读之旅。
四年多来,无数孩子从中受益。仅去年一年,厦门少图阅读实践部就举办了200多场公益活动,近8000人受益。而张盛所做的工作,就是让阅读的种子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舒心
从“服务员”到“老师”的转变
在这么多年的工作过程中,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就是图书馆最忙碌的时候。张盛说,10年了,他几乎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周末。
但看着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在阅读中不断成长,张盛的内心充满了感动。他说,有许多孩子,还没上幼儿园家长就经常带他们到图书馆,上了小学、中学他们依然是图书馆的常客。这样的孩子,由于一直保持着良好的阅读习惯,今后的人生也将一路书香相伴。这于张盛而言,就是最大的意义和价值。
还有一点令张盛感到欣慰的是,以前不少家长和孩子,看到图书馆工作人员,张口就喊“服务员”。如今,随着大家对图书馆认识的深入,对阅读的重视,对图书馆工作人员也更加尊重了。现在,张盛听得最多的是读者们喊他“老师”。甚至教师节时,不少读者还会给张盛发来“老师,节日快乐”的问候。从最初的“服务员”,到现在的“老师”,改变的是读者的称呼,不变的是张盛十多年来一如既往的努力和付出。
张盛说,在每个犹太人的家里,当小孩稍懂事的时候,母亲就会翻开书,滴一些蜂蜜在上面,然后让小孩子去闻书上的蜂蜜,用这个仪式告诉孩子:书本是甜的,知识是甜的,希望孩子们能喜爱学习,享受阅读。之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而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电子书阅读为3.26本,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
作为一名“阅读”推广人,或者说是“知识的守护者”,这样的数字总是像根针一样扎得张盛辗转反侧。他说,如何千方百计让中国的孩子们也爱上阅读,学会一生与书相伴,这是一项任重道远的责任。
下一步,随着电子时代的来临,如何处理好纸本与电子产品之间的阅读习惯,如何推广电子阅读,将又是一轮新的挑战。
张盛枕着这两个沉甸甸的问题,又开始失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