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城事 > 正文

厦门全面开展城市建设管理 建设“五大发展”示范市

2016-11-07 09:23:28江曙曜 殷磊 来源: 厦门网  责任编辑: 柳绿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新闻述评】

厦门日报讯(记者 江曙曜 殷磊)

21世纪是城市化的新纪元。

厦门正在以加快跨岛发展的战略构想,实现一体化城域动力结构转型,提升城市国际化、产业高端化水平,建设“五大发展”示范市。

连日来,市委书记裴金佳、代市长庄稼汉率员深入岛内外各区,宣讲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同时调查研究,指导工作。从他们的行程安排和考察内容可以看出,厦门在全力抚平强台风“莫兰蒂”正面登陆给这座滨海城市带来的“疮痍”的同时,更主动地打响了一场城市转型升级、内涵式发展的攻坚战,拉开了城市建设管理再提升的大幕。10月10日,市委书记裴金佳主持召开的一场专题会表明,厦门将用三年的时间,把全市城乡景观环境提上一个新台阶,全面超越台风灾前水平。

观察一座城市的现代化治理能力和科学发展轨迹,高度是最好的角度。海内外的媒体已经透过厦门市委市政府在这次抗御强台风指挥调度管理的全程,注意到这座城市建设发展的组织动员能力的高效和运作体系的有效,体现了一种“精当”的管理能力。在他们看来,从防御到抗御,从救灾到恢复,从重建到生产,这座城市的主政者思路清晰,判断准确,措施有力,调度有序,全市上下、城乡内外,同心同向,重点突出,节点明晰,尤其是有效运用新闻舆论宣传的积极引导,形成两个舆论场的同频共振,让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厦门是我家”的情感认同达到空前的地步。外界普遍认为,这次防抗台风是厦门城市文明程度的一次“实战”检验,是厦门人民文明素养的一次“实景”展示。

明势、因势、造势、借势、蓄势、乘势。

厦门市委市政府抓住了灾后恢复重建的契机,把广大干部群众在抗御台风中众志成城、同心协力迸发出来的“家国情怀”和“家园意识”,有效地转变为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的动力。

围绕建设“五大发展”示范市的目标,厦门灾后恢复重建与全面提升城市管理工作同步开展,成为迈向城市发展新征程的关键之战,成为承办好明年金砖峰会的奠基工程。以违法建筑拆除、广告牌匾整治、城市绿化提升、城市色彩协调、城市亮化改造、城市天际线和街道立面改造提升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工作的先行展开,对厦门改善人居环境、优化营商环境、提高城市功能品质、提升国际化水平将起到有力有效的推动作用。

把握机遇

落实“双修”国家战略

城市的根本价值在于创造最适合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经济社会空间环境。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发展产生了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与问题。和许多快速成长的城市一样,厦门也遭遇了环境污染、生态受损、交通堵塞、城市形态风貌失控等城市病的困扰。岛内外发展不平衡仍较突出,中心城区功能品质有待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与群众期待还有差距。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是城市生命力所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背景和金砖峰会召开的大良机,给厦门城市管理者解决城市发展矛盾提供了难得的“窗口期”。厦门显然要抓住机遇,从“城市修补”、“生态修复”着手,让“双修”的国家战略,在厦门更有成效地展现。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人民立场”的重要意义。城市建设管理再提升是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民心工程”,是坚持问题导向的呼应市民群众对城市管理相对滞后于城市建设的克难题补短板工程。它直指百姓诟病的城市乱象,把握了一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指明了如何边建边管、边管边建的现代城市均衡建设发展的路径,无疑是厦门城市建设从速度到质量转换的转折点,是在环境、人居等多领域实现有内涵、有质量的可持续发展的点睛之笔。

作为领改革开放时代风气之先的厦门经济特区,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再一次选择了质量型发展的跨越新目标。

厦门城市发展的战略支点已经确定,厦门经济社会全面深化改革有了用力的方向。

明年金砖峰会召开,厦门将以更加开放的城市精神,更加文明的城市特质向世界递出崭新名片,呈现一幅“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时代画卷。

风动四方。战略先机已经在握。

紧凑开发

促城市“精明增长”

交通拥堵是许多城市面临的“通病”。

国务院参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在2016城市发展规划大会上指出,解决这一难题,需要构建提升城市韧性交通,强调紧凑型、集约式空间布局,强调道路系统的微循环。

作为岛内东西向的交通主动脉,厦门仙岳路经历了多次大改造、大建设——设跨线桥,改全程高架,建互通立交……路面越来越宽,然而,高峰期拥堵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值得玩味的是,仙岳路江头建材城至中医院路段可算是全厦门最宽的道路了——双向足有十几个车道,交通高峰期时却是全市最堵的路段之一。

新加坡城市建设密度不亚于厦门,但到过新加坡的人都知道,它的城市交通十分顺畅。新加坡规划署首席规划师谢礼天在考察了厦门的交通状况后指出,作为主动脉,大路、干道的建设固然重要,但作为毛细血管的支路、小路,更应该首先完善。一方面,它是直接服务于市民的社区路网,另一方面它又是连接消纳主动脉的管网,某种意义上决定交通主线通行效率。

事实表明,可达性低,出行距离长,行人过街困难,公交服务渗透力弱的“宽马路、疏路网”的城市道路格局明显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要求。今年2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

有关专家认为,厦门在城市建设管理再提升工作中,在解决城区交通拥堵问题时应当摒弃一味砍树拓宽、挤占绿地人行道的追求,当务之急是打通断头路,完善支线路网,架设与城区快速道和城际高速路连接的消纳路桥隧道,让车潮散发流转起来。

不仅仅是道路资源,城市的各种资源都需要“紧凑”开发。也就是要充分利用城市资源及节省能源,释放城市经济积聚效益,促进城市和区域实现高效、集约、绿色、可持续发展。比如美国纽约为保证在高密度城区提供足够数量的公共空间,借助地铁站的布局,营造了数百个分布相对均匀、可达性高又各具特色的“口袋公园”、“街头园圃”,增强城市空间与市民游客的关联度。

“紧凑”的核心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产城融合、科学发展、改革创新,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换句话说,“紧凑”不是盲目追求高容积率,也不等于“拥挤”,而是因“精明增长”让城市生活更具场景化舒适感。市委书记裴金佳在调研中反复强调,厦门特别是岛内中心城区土地资源极其宝贵,发展并不意味着就要挤占公共空间,恰恰相反,通过科学合理的紧凑开发,要释放出更大的城市公共资源。

有机更新

延续城市记忆

“城,所以盛民也”。

一座城市的形象气质,不仅表现于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的繁闹景象,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这是城市的精神,是城市居民的集体记忆,共同气质和价值趋向。

从这个意义上说,厦门风灾后的城市建设管理再提升工作,从做好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理,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采等基因,实为有的放矢之举。

随着时间长河的推移,城市的大部分容颜会逐渐老化,改造城市规划结构,改善城市环境是城市文明进程的必然趋势。但以大拆大建的方式来改造城市显然是不可取的,正如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先生所说的那样,一个城市总是需要新陈代谢的,这种代谢应当像新老细胞更新一样,是一种“有机”的更新,而不是生硬的替换。

应该说,厦门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努力追寻“品质之美”的发展导向,城市转型、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始终依托城市现有的山水脉络和独特风光,以开放、改善、保护的方式,盘活用足自然资源,力求实现城市立体功能最大化,实现“望山见水记乡愁”。

这些年来,厦门也在城市更新方面做了积极尝试,积累了丰富经验,比如对浓缩经济特区发展记忆的湖里大道两侧工业厂房进行改造和对废弃铁路沿线的主题文化公园修建以及鼓浪屿“万国建筑”的修旧如故工程等。但厦门与外地先进地区比起来,还有更大的可为空间。不少城市通过不断推进“微改造”和“微更新”,来实现城市建设管理的提升,其中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今年夏天,上海市不到500米长的杨浦滨江示范段向市民开放,成为附近居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通过“微改造”和“微更新”,当地政府更把这片区域变成了延续城市文脉、留住城市记忆、塑造城市精神的重要载体。著名的杨浦工业区的各种元素被保留了下来,并有机融入了园林景观和市政设施。

让城市有温度,有人情味,让群众更有“获得感。”对每一个城市居民而言,每天生活于斯、行走于斯的土地,从来都不只是栖身的寓所,也是身心安顿的“吾乡”。正因如此,对城市建设的规划和管理,不仅涉及我们“身体”的安放,更关涉“心灵”的栖息。

老城区老街市的“微改造”和“微更新”,意味着未来的城市不再是白板规划,而是历史空间的缝合。我们今天对历史的态度,正是我们对城市未来的态度。

“为民管城”

满足群众所需

城市环境好不好,城市竞争力强不强,既要看建设,更要看管理。但现实情况是,城市管理相对滞后,存在着多头管理、条块分割、执法疲软、监督乏力等问题。

电动车乱闯、沙土车泄漏、大件垃圾乱扔、施工噪音粉尘扰乱民生、马路施工破挖无休止、建筑垃圾和工程土头遗留乱堆,以及街头车辆违章停靠叫卖、摊贩占道摆摊经营、临街单位住家破墙开店和街道外墙立面违建乱象依然如痼疾,长期在我们的城市存在,拉低城市品质,扰乱市民生活。

在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提升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的市委专题会议上,市委书记裴金佳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广泛听取和吸纳各方意见建议,加强宣传引导,形成群众理解认同、积极参与的社会氛围,凝聚共同建设温馨家园的强大合力。

城市管理作为公共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从昔日的“为城市管理市民”转变成“为市民管理城市”。也就是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人这个核心,不断提高推动城市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精细的城市管理和更为完善的公共服务。

回应群众关切,满足群众所需。观察厦门一些时期城市管理工作的成功经验,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切实解决市民反映强烈的城市管理问题,以此不断提升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和舒适度。

从正在展开的城市建设管理再提升工作来看,各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秉持“民生诉求先于景观效果”的价值导向,寻求“人民立场”最大化,针对群众最迫切、最关心的问题做出整治,改变过去“重建弱管”的短板,通过“管建结合”,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

大件垃圾的问题一直困扰厦门人。废旧家具、旧床垫等长时间堆放在小区路边,不仅成了蟑螂、老鼠藏身之处,也存在火灾隐患,探索建立专业化的大件垃圾收运处理系统,已经列入城市管理者首要解决的问题。偷倒土头的现象屡禁不止,违法背后有一个不得不正视的情况——消纳土头、建筑垃圾的场所越来越少,越来越远。如何疏堵结合,探讨将建筑垃圾变废为宝,回收再利用也列入了议事日程。

城市管理事关民生,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只有调动广大市民的积极性,使每一个人都成为环境建设的活力因子,成为我们美好家园的风景线,才能不断集聚促进城市发展的正能量,从而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边建边管,边管边建,管建并重。厦门现代化城市建设管理理念更加坚定明确,厦门迈向国际先锋都市的步履更加矫健有力。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