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时政 > 正文

党代表们提出建议:医疗健康、教育均衡有福利了

2016-10-14 16:37:15 来源: 厦门网  责任编辑: 刘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海西晨报讯 从大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医院门可罗雀的情况,转为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到社区医院就医,这是近几年厦门就医环境的一大变化——分级诊疗改革的推进,早已让厦门市民的就医体验今非昔比。在本次党代会上,分级诊疗也成了代表们最关心的问题。

对家有孩子的厦门市民来说,孩子有没有学上、有没有好学校上,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就是他们的幸福。党代会工作报告(草案)中对今后5年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路,让许多党代表感到欣喜。昨日,多位教育界的党代表提出了他们对教育均衡的建议。

陈新梅:创造更好基层就医条件

  陈理杰 摄

作为基层医疗卫生管理者,集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陈新梅认为,厦门医疗卫生最令人瞩目的就是在医改过程中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创新“三师共管”服务模式。

陈新梅说,在这一过程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越来越有获得感。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环境有局限性,这是全市很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面临的问题。

“此外,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较紧缺,编制有限,竞争力也不如大医院,人才招聘较难。”陈新梅希望,在未来,厦门能对医疗卫生再加大投入,为市民在基层就医创造更好的条件。(记者蔡樱柳)

易增加:将人才稀释到薄弱校

  陈理杰 摄

“均衡教育,厦门在全国做得较好。”海沧区延奎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易增加为厦门的教育均衡发展点赞。

公、民办学校怎么并举,是易增加认为厦门教育应着重考虑的问题之一。“让民办校也能享受公办校的教育资源,这样不仅能解决入学难的问题,更可以为今后的厦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力。”

“各学校的硬件投入都差不多,关键的差别在于师资。”易增加说,可以在一两年内着力培养一些薄弱校,在政策、人才上多支持,把好学校的优质教师人才稀释到薄弱校,一增一减,均衡配置,原本的薄弱校几年里就能发展起来了。(记者吴斯婷)

王素月:提升岛外医技软件水平

  陈理杰 摄

最近一段时间,集美区后溪镇东宅村党支部书记王素月都在发动村里的妇女、计生干部,挨家挨户宣传推动家庭医生签约,目前大多数老人都已签约了家庭医生。

王素月说,以往老年人验血、开药要一两小时才能完成,自从签约了家庭医生,老人拿社保卡到卫生院就可找签约医生看病。

在医疗卫生方面,王素月说,“岛外的许多医生要再加强培训、提高医技”。她表示,岛外有的医生技术和经验较欠缺,岛外有些居民生大病就往岛内医院跑,所以岛外医院应该加强医技软件水平的提升。(记者杨洋)

谭筱英:推广名校合作办学模式

  陈理杰 摄

“厦门的教育在均衡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做得很好。有好的基础,又有大力度的支持和投入,今后五年一定会更有作为。”

厦门市音乐学校校长、党总支书记谭筱英说,要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名校合作办学的模式可以推广,这样可以把名校的先进教育理念、经验、管理模式辐射到其他学校,带动其他学校的发展。

厦门的一些名校其实已经有了合作办学的例子。谭筱英说,曾有人质疑这样会削弱名校自己的力量,但事实证明并没有,“反倒让我们把干部培养起来了,新团队也带起来了,达成共赢”。(记者吴斯婷)

林银铃:鼓励社区医生入户行医

  陈理杰 摄

湖里区禾山街道禾山社区党支部书记、区司法局科员林银铃多年从事基层社区工作,在她看来,厦门的老龄化趋势愈加明显。

这些年来,社区养老的作用逐渐被人重视。林银铃说,大部分社区在居家养老方面注重“养”,但一些卧床在家的老人,缺少能够入户行医的社区医生。“家庭医生有限,且其侧重在慢性病方面。”林银铃说,她希望政府能够重视这一方面。

在林银铃看来,一些社区还需要建设日间照料中心。日间照料中心相当于一所“托老院”,老人可以在日间照料中心消磨时光。(记者雷妤)

陈莎茵:给特教孩子更好的环境

  陈理杰 摄

作为厦门特教孩子的“大家长”,当了十多年特教学校校长的陈莎茵认为,应该让残障孩子们享有更好的教育环境。

陈莎茵表示,近年的厦门特教事业,已经得到了较好的推进。如今的残障孩子,只要符合条件,都可免费“拎包入学”。随着湖里、海沧、翔安等几所特教学校的建设或立项,未来几年内,厦门六区都将有特教学校,连市特教学校在内,形成“全面开花”格局。

陈莎茵建议,特教的孩子本身存在缺陷,更要给他们提供便捷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她建议,特教学校在选址时要适当考虑较为方便的地点。(记者杨洋)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