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奴(左)欣然看《厦门日报》。
厦门日报讯(文/记者 年月 图/记者 郑晓东姚凡)昨晨,台湾词坛泰斗庄奴在重庆去世。这位常被誉为“与时间赛跑的老人”,在95岁时跑进了天堂。送他走的是小他23岁的第二任妻子、重庆女子邹麟。“你就是我的手杖,生活里不可离开的手杖……”庄奴人生中专门为一名女子赋歌赞美的对象就是她。而今,已升天堂的庄奴还需要手杖吗?爱他的人们祈祷他从此病痛全无但词作不断。尽管他一生创作了3000多首歌曲,但听众的耳朵还是不满足。
世纪词人驾鹤西去,留给两岸歌迷无限追忆。庄奴有生之年,与厦门、与厦门日报结缘甚深,特别是在去世前的十几年里,数次流连忘返于美丽鹭岛,并在本报读者节上与读者互动甚欢;也曾情之所至为厦门创作了《一个月亮》等脍炙人口的歌曲,其晚年作品多次授权厦门日报独家首发。
庄奴走了,但甜蜜蜜的回忆还在继续。
厦门是庄奴晚年创作的丰收田
“我把月光当纸,把情感写在了纸上”
11年前,2005年的中秋夜。电瓶车载着这位曾创作了3000多首歌曲的老人行进在鼓浪屿的黄昏小巷中。他遥望海面,对陪伴一旁的本报记者说:“人生难得几回醉,你看,月亮还没上来,我却先醉了!”老人曾于2003年秋天第一次来过鼓浪屿,但那时只是匆匆而过,像这样趁着夜色来到海上花园还是第一次。
月色里,庄奴突然有点黯然,他想起了邓丽君。“她一直想回大陆为歌迷演唱,可惜一直没能如愿……”
“我把月光当纸,把情感写在了纸上。”神伤之余,庄奴对着本报记者朗诵起一首新歌词,“厦门一个月亮,金门一个月亮,两地举首遥望,同是一个月亮……”
《一个月亮》这首歌,就这样诞生在了鼓浪屿上。厦门是庄奴晚年创作的丰收田,一景一物一人,都可能是他创作的源泉,比如,他曾把刘丽的故事写成歌词《中国最美的洗脚妹》。连写外地的词也是在厦门时灵感突发、喷薄而出的。2006年底,他应邀前往漳州参加花博会,途经厦门,下榻位于轮渡的厦成花园,那晚,他为花博会题词:两岸花会人赛花,花开似锦花傲人。
昨日,曾于11年前站在码头迎接庄奴夫妇登上鼓浪屿的厦门人叶先生,听到庄奴去世的消息,有些伤感,他还记得,那个中秋夜,庄奴在月光里对他说:“给我留张办公桌吧,我想到这儿来办公。”
两次参加本报读者节 与粉丝互动
“厦门日报,文美图美海燕美!”
庄奴在读者节上与本报记者亲切交谈。
庄奴来到读者节,本报记者陪伴。
庄奴与读者节结缘于2003年。当年的10月18日下午,身着深蓝色唐装和浅蓝色牛仔裤的庄奴出现在读者节上,当有读者知道面前的老先生就是《何日君再来》、《甜蜜蜜》的词作者时,有些不相信,又赶紧掏出本子和笔,请庄奴题词、签名留念。昨日,曾于13年前陪同庄奴前来读者节的杨曦冬忆起当年的情景,他说:“那天,老师非常高兴、精神焕发。”杨曦冬是庄奴的学生兼经纪人。
2006年10月,庄奴又一次来到读者节。这一次,他早早就到,参加的时间更长,所见到的热闹情景超过了他上次来的见闻,“老师绕了全场,在很多摊位驻足,觉得读者节办得很有趣味!”第二次陪他到读者节的杨曦冬还记得老师频频竖起大拇指。当然,比起三年前,庄奴被更快地认出来,也更多地签名、题词,但他不厌其烦。杨曦冬说,2005年和2006年,庄奴都曾长时间居住厦门,读者也从厦门日报上更多地了解了他。
这期间,庄奴多次把他创作的歌词,如《问明月》、《一个月亮》等授权厦门日报独家首发。2006年11月的一天,当从台北飞抵厦门,在机场看到厦门日报文学副刊“海燕”,庄奴便用微颤的手捧起报纸,赞叹道:“文美、图美、海燕美!”
生在北京去了台湾 归根重庆
“《还乡》比《小城故事》还好!”
昨晨6时,庄奴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去世。一直陪伴照顾他的老伴邹麟感到有些突然,“本想过两天拔管后回家。”庄奴曾在20多年前中风,在邹麟的悉心照料下,完全康复;但去年摔了一跤,又因今年1月份回台湾,往返两岸,较为奔波,身体愈发虚弱,后来,又患脑萎缩,听力已基本丧失,去世前已陷入昏迷。“但没想到会走得这么快!”常常如照顾孩子一般照顾庄奴二十多年的邹麟一时接受不了,“不过,所幸如他所愿,叶落归根。”
庄奴出生于北京,1949年去了台湾,但叶落归根是他几十年不变的心愿。他的许多歌曲都表达了思乡的情怀。仅2006年,他除了创作《问明月》外,还有《月光柬》、《回家团圆》和《还乡》。他曾对本报记者说:“其中我最满意的是《还乡》,这首歌取材于贺知章的诗歌,情真意切。我甚至觉得它比《小城故事》还好!”
“少小离家老大回……”多年前,庄奴曾在厦门哼唱这首歌。而今,人走,歌在。
【往事】
经纪人杨曦冬:庄奴在厦有两个第一次
记者黄小芳
知名音乐策划人、庄奴的经纪人杨曦冬昨日在香港通过电话接受了本报独家专访。杨曦冬这样形容庄奴:一手好词传千古,两袖清风寄往生。
多次来厦门采风创作
杨曦冬回忆,2003年,庄奴来厦门采风,见鼓浪石一块岩石上竟然长着一棵树,被树木的顽强所震撼,创作《鼓浪石上一棵树》。
2005年,又到中秋,庄奴参加完央视中秋晚会的录制,从北京飞厦门,想到一水之隔的金门,有感而发,写下了后来流传于海峡两岸的《两个门儿门对门》:“福建有个门,门儿叫厦门,台湾有个门,门儿叫金门,福建台湾一水隔,两个门儿门对门。”
2010年厦门举办“十亿个掌声——永远的邓丽君金曲音乐会”,庄奴饱含对厦门的深情,创作了《厦门海上乐园》。
庄奴在厦门,还有两个“第一次”。杨曦冬说,2005年中秋,庄奴在鼓浪屿,第一次博了饼,特别开心,哪怕只得了个一秀,也开怀大笑;次年,庄奴带着作品《问明月》和《还乡》来厦门环岛路、坂头水库等地取景拍摄MV,又第一次在自己的作品中出了镜。
在厦“拜师学艺”传佳话
庄奴谦逊,不拿大。杨曦冬说,庄奴晚年给他打电话时,还称“咱哥俩”。
这一点,本报记者蓝碧霞也记忆深刻。庄奴91岁那年到厦门文化艺术中心参观琴坊,虚心向琴师请教古琴知识,并在琴师指点下拨弄琴弦。完了,庄奴跟小他60岁的“80后”琴师说,今天你教了我这么多,你也是我的老师了,还合掌作揖感谢——庄奴厦门“拜师学艺”,遂成佳话。
【印象】
世纪词人快乐顽童
记者年月
本报记者年月(左)采访庄奴(中)。
庄奴先生,本名王景羲,为何又取名庄奴呢?
有一次,在漳州长泰的乡村里,我们把餐桌抬到露台,吃起农家菜。吃着吃着,庄奴先生突然抬起头,仰望长空,心满意足地发出一声感叹:“我们吃的是天地大餐啊!”这一天,他告诉我们“庄奴”的来历:“其实很简单,因为我喜欢大自然,喜欢当农夫,只想长年累月耕好一亩三分地。”
我前后采访报道庄奴先生5次,而事实上,我与他的相识,还在我当记者之前,因为文字而结缘于我的家乡龙海的石码镇。13年前的那个晚上,我们把老先生安排在当地最好的一家宾馆的最好的房间,当听说“这个房间省长住过”,他便答:“可我连村长也没当过,太浪费了,太浪费了。”
13年来,我和先生一起走过许多田埂,一起尝过许多美食,一起听过许多歌曲,一起读过许多文章。有个中秋节,我们一起在鼓浪屿吃晚餐,他见到土笋冻和面线糊,便说:“早知道,我就不在飞机上吃了。”这句话他说得惋惜无比,而且连说三遍,像个贪吃的孩子。
我见过他歌,见过他笑,也见过他哭,但唯独不曾见他怒。他是一个可以让我们内心感到平和的人。而他随时随地可能脱口而出的诗词,又常常令我惊叹,有时候,他轻描淡写讲出的一句话,在我听来,却是可咀嚼可回味的。我们一起听他的学生秋玲唱歌,“秋玲一唱歌,就有男士拿相机照她。先生们,歌是我写的,你们怎么不照我呢?”这类简单而有味道的话,我时时听到,受益无穷。
常有人疑惑,邓丽君唱的大部分歌都是庄奴先生写的,为什么他俩只见一面?我也曾无知地问他这个问题,他答:“我不可能去跟歌星见面,如果总是与他们见面,我就不可能写出3000多首歌。庄奴没有架子,但庄奴没有时间。”
写了这么多歌,庄奴生前在台湾依然只是租房住,“人人以为我是大富翁,其实我只是个穷光蛋。但写歌,快乐无比!”庄奴笑呵呵地说。
【人物】
作品超3000首
邓丽君经典作品 多出自庄奴之手
庄奴原名王景羲,1921年出生于北京。1949年到台湾后,庄奴先在报社做记者和编辑,闲暇时写的《绿岛小夜曲》一夜成名,他开始正式写歌。
《小城故事》、《甜蜜蜜》、《又见炊烟》、《垄上行》、《踏浪》、《风从哪里来》、《冬天里的一把火》……庄奴创作了不同风格的歌词3000多首。邓丽君大半的经典作品都出自庄奴之手。 1992年,庄奴与重庆居民邹麟结婚,经常往返两岸。(据新华社电)
【链接】
捧红了邓丽君,还为厦门写歌
“词坛泰斗”庄奴昨逝世,留下《甜蜜蜜》《小城故事》等三千多首佳作
中国华语歌曲“词坛泰斗”庄奴,于昨天6时11分在重庆与世长辞,享年95岁。记者陈理杰摄
海西晨报讯(记者 陈小斌图片记者陈理杰)当年,邓丽君说过,没有庄奴就没有邓丽君;庄奴也说,没有邓丽君就没有庄奴。1995年,邓丽君走了,昨天,庄奴也走了。
庄奴是中国华语歌曲“词坛泰斗”,于昨天6时11分在重庆与世长辞,享年95岁。10月15日上午9时30分,庄奴老先生的人生告别会,将在重庆举行。
庄奴,原名王景羲,后感怀于宋朝诗人晁补之《视田五首赠八弟无斁》有“庄奴不入租,报我田久荒”,他便以“庄奴”为笔名。他曾说:“庄奴用锄头耕种,我用笔写词,都是为他人作嫁衣。”
庄奴当过记者和编辑,演过话剧,并以流行歌曲创作彰显盛名。6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创作出三千余首脍炙人口的歌词,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老歌,都是出自他手,如《小城故事》《垄上行》《甜蜜蜜》《冬天里的一把火》等,可以说,邓丽君的大多数经典作品都是出自他手。他与乔羽、黄霑并称“词坛三杰”。
庄奴老先生与厦门也有深深情缘,是厦门的老朋友。他爱吃厦门的蚵仔煎、土笋冻,感慨厦门美景如人间天堂,曾在厦门取经拍摄MV。他还为厦门而创作作品《厦门海上乐园》,为南普陀寺创作作品《五老峰下南普陀》。2003年,他还参加了厦门日报社读者节,与记者亲切交谈。可以说,厦门这片土地,留下了不少他的足迹……
一次相遇结缘于音乐禅
昨天上午,南普陀寺正兴法师收到朋友发来的消息:庄奴老师今晨辞世。正兴法师遂与庄老夫人通话,证实了这个消息。
正兴法师回忆,而就在上个月,他还与庄老夫人通话,得知庄奴老先生健康情况日趋下降。“今日,老师已远走,深表哀思!”
正兴法师与庄奴老先生相识于2003年11月。当时,正兴法师的朋友杨曦冬先生说:“庄奴老师要来南普陀寺礼佛,请你接待一下”。见到庄奴老先生,正兴法师感觉很亲切,话语不多,谦和慈祥,“这跟我见到乔羽老师时是同样的感觉,巧合的是,他们俩是忘年之交”。
期间,庄奴老先生跟正兴法师谈了很多歌词创作的技巧,他还为台湾慈济功德会写了七十多首慈善歌曲。“与他对话,是件很轻松很愉快的事,他一直都是笑口常开,声音轻轻的。”正兴法师如是说。庄奴离开厦门前,他说:“正兴法师,与您结缘于音乐禅。”
“五老峰下南普陀,千年古刹万年佛,佛教圣地负盛名,善男信女进香火……”,不久后,庄奴老先生为南普陀寺写了一首歌词《五老峰下南普陀》。正兴法师说:“他笔下流淌出多少佳词丽句,感染着每位有缘人。”
一本《唐诗宋词》一带三十年
听闻庄奴老先生逝世的消息,厦门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原所长徐学也感到伤感和可惜。
“庄奴老先生的古典文学修养很好,一本《唐诗宋词》他随身携带,一带就是三十多年。他善于把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特点相结合,写出经典的词,涉及儿歌、广告歌乃至佛教歌曲。”徐学说,“庄奴老先生着迷于文化氛围浓厚的闽南地区,他说闽南地区孔庙很多,他很希望能到孔庙,当孔夫子的弟子。出于这份着迷,他曾为闽南地区捐资助学。”
徐学认为,庄奴老先生的一生很了不起,是一位与时间赛跑的老人。在他家里,几十年来都挂着一副对联用于自勉,对联为:和时间赛跑的人,圆慈悲为怀的心。“他的离去,是华语词坛的一大损失。”
一些作品深情为厦而作
正兴法师所提及的杨曦冬,是一名知名音乐策划人,也是庄奴老先生的经纪人。
杨曦冬告诉晨报记者,在大陆地区,除了重庆外,庄奴来福建的次数最多,来过厦门很多次。“他对厦门,有着很深厚的感情。”
据杨曦冬回忆,1997年,庄奴经过建成的白鹭洲西公园和音乐喷泉时,他发出“真是人间天堂”的赞叹;当年,他曾在参观建设中的园博苑后,情不自禁地吟出诗句:蓝天连着碧海/海连着天/海天拥抱着园博苑/园中的大岛小岛多么快乐……
2005年9月18日,庄奴参加完当年央视中秋晚会录制后,搭乘飞机从北京赶来厦门。在飞机降落厦门时,他想到了一水相隔的金门,有感而发,即兴创作《两个门儿门对门》作品,广为流传。那天,他在鼓浪屿上度过了生命中的第83个中秋节。他爱吃蚵仔煎、面线糊、土笋冻,他沉醉于鼓浪屿上的美景,他躺在酒店沙发上,感慨地说:“人生难得几回醉,你看,月亮还没上来,我却先醉了!”他还在鼓浪屿上参加了博饼。
2006年,庄奴带着他的作品《问明月》和《还乡》,到厦门环岛路、坂头水库等地取景拍摄MV。“这两部MV还曾在当年的央视播出。”杨曦冬说。
2010年1月27日,“十亿个掌声———永远的邓丽君金曲音乐会”在厦门举行,庄奴老先生饱含着对厦门的一片情深,创作了歌词《厦门海上乐园》,并在音乐会现场朗诵,随后又和着《彩云追月》曲调现场演唱,那种激情和朝气,感动了在场的观众。
【相关链接】
他为刘丽写的歌取材于本报报道
2005年,庄奴在厦签售新书《怎能遗忘邓丽君》。
腊月天,飘大雪,孩子颤抖在雪地里;捐板屋,送棉衣,资助贫困的好子弟。用爱心,做公益,感动了“担当者”齐协力。社会呀,是一家;动员呀,要有我,要有你……这是《中国的最美洗脚妹》的歌词,是庄奴为“中国最美洗脚妹”刘丽创作的。这些歌词完全取材于本报前身《厦门商报》当时的报道。
2010年,邓丽君的师弟高原来大陆演出,途经厦门时,看到2010年10月12日《厦门商报》A2版《“最美洗脚妹”为募捐画上最美句号》的报道,便把报纸带给了身在台湾的庄奴。庄奴看后,感触很深,写下了《中国的最美洗脚妹》的歌词。
原来,庄奴一直非常关注慈善活动。他说,“最美洗脚妹”刘丽在自己非常不容易的情况下还一直做善事,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精神,所以要写词歌颂她。
为了给歌词配曲,当年,《厦门商报》向全世界作曲家以及音乐爱好者公开征曲,来自世界各地的1868名热心作者参与了该活动。最终,20多首曲子被送到庄奴手上,由他定夺最终入选作品。2011年4月,最终结果敲定,活动圆满结束。
刘丽告诉晨报记者,庄奴平易近人、乐观开朗,“得知他逝世很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