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那年的王大河,也决定以舅舅们为榜样参军去。外婆是全家最支持他的人。王大河写下决心书,像当年舅舅们那样,义无反顾去参军,这一去就是21年。外婆去世的前一年,还收到他从军营中寄给她的穿着军装的相片。 离开淮土镇时,廖逢祥执意要将采访团一行送到门口。王大河握住四舅满是沧桑的手,久久不松开。就是这位老人,在解放战争时期,加入了地下党组织,成为一名游击队员。 走出巷口,记者再回头看去,94岁的老人依然站在门前,身体虽瘦,却挺拔如松。 一个红军医院 简陋条件下救治红军战士 “病床不够,就拆下门板来” 狭窄的田间小道上只能容下一辆车行驶,每一次,迎面有车过来,采访车都得倒退让路,一不小心,就有可能陷入两边的田地里。 我们,要去寻找一座民宅。之所以把这座民宅作为此次重返长征出发地宁化行的终点站,是因为这座民宅的“红色”身份:它曾是陈塘红军第四医院,1933年,原设于江西瑞金的红军第四医院随军进驻此地,当地人亲切地称它为“红军医院”。 不过,这个红军医院,找起来并不容易。即使有当地人带路,一行人还是错过了入口。幸亏一位农民、一位卡车司机指路,我们才找到隐蔽在石壁镇陈塘村大禾头自然村田垄中的红军医院旧址。 陈塘村党支部书记张超群告诉记者,80多年前,这栋老宅上下两层,到处都躺着伤员,人数超过200人,甚至连幽暗的走廊里,也布满了病床,“病床不够了,就拆下门板来。” 沿着木楼梯,爬上二楼,脚下的木板咯吱作响。张超群指着记者前脚刚走过的木板说,当年,从水茜、安远、明溪、上杭、长汀运来的红军伤员都聚集此地,战友们要抬着担架在这样的楼梯上来回数十次,护士们拿着纱布,提着马灯在这条走廊上跟死神争分夺秒。“伤势稍微轻一点的,就在二楼,一楼躺着的,都是重伤的战士。”张超群回忆,当地老人告诉他,一开始,村民会用松木打造棺材,安葬重伤牺牲的红军,但牺牲的红军越来越多,到了后面,只能三五个人一起抬出,挖个大坑,一起埋了。 |
相关阅读:
- [ 10-07]南川征集诗词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 [ 10-06]【网络媒体走转改】感知红色扎西 传承红军精神
- [ 10-05]一座“红军桥”为啥能屹立82年?
- [ 10-05]革命情谊山高水长——忆红军长征之团结互助精神
- [ 10-05]矢志不渝跟党走(听老红军讲长征故事)
- [ 10-05]到建宁,重温红军反“围剿”|不忘初心红色追寻 激情广场上演“长征”大合唱
- [ 10-05]到建宁,重温红军反“围剿”
- [ 10-04]传承红色记忆 潼南举办多项活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 [ 09-08]"青年新闻人重走长征路" 走进三明"中央红军村"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