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轮美奂的杏林湾。(本报记者王火炎航拍器摄)
美丽的园博苑。(林志杰摄)
位于集美新城核心区的公建群。(本报记者王火炎航拍器摄)
软件园三期。(林志杰摄)
厦门日报讯 (本版文/本报记者 应洁林桂桢)华灯初上,262米的杏林湾营运中心12号楼外墙突然变得炫目耀眼——最近,这栋集美最高楼正在进行“灯光秀”测试,建筑外部华美而颇具动感的夜景效果,和整个集美新城核心区的璀璨夜景“连片成势”,成为杏林湾畔最壮观的风景。
除了美轮美奂的风光,这里更是一片产业充实、充满创新精神的热土。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集美依托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产业优势,加快“产城学人”深度融合,并始终以“跳出集美看集美”的思路对标先进,激发创新潜能、积极打造区域创新中心。
【观察员简介】
梁新潮
现为集美大学财经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关键词1】
新城崛起
集聚人才优势打造“创新城区”
镜头:走进位于集美新城软件园三期的“一品创客”众创空间,四处弥漫着年轻的气息和创业的激情,不时还能听到“台湾腔”的普通话。作为“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由一品威客网打造的线下众创空间“一品创客”积极面向海峡两岸创业青年提供创业服务,目前在孵化的200多个创业团队中,有50多个团队来自台湾。郑圣伦就来自台湾,他创办了一个打造“以物易物”交换平台的网络公司,在“一品创客”,他可以很方便地和来自两岸的创业者进行交流,并且享受区政府提供的人才公寓、创业扶持等优惠政策。
未来,集美新城将不仅仅是创新创业、产业经济蓬勃发展的热土,更是推动产城融合的发展、吸引创新创业全要素聚集的创新城区。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今年年初,集美提出将在新城范围内包括软件园三期起步区的4.7平方公里区域打造“创新城区”,分为软件园三期产业园、动漫游戏产业及高校创新要素融合区、生产生活配套服务区三个功能区,将在今年年底前形成“特色产业集群、配套功能较完善”的“15分钟创新生活圈”。
创新城区不仅有优质的硬件载体,集美区还将加大力度完善项目引进、金融、产学研对接等方面的政策和服务。此外,这个创新城区还将突出“高校人才”要素,通过打造高校创新创业园、建立大学毕业生企业见习基地等举措,让集美本地的优秀人才和创新头脑“留下来”,为加快打造创新城区、区域性创新中心贡献力量。
专家观察:梁新潮认为,集美拥有十多所高校、研究机构及超过10万名高校师生,密集的智力资源,是集美创新发展最大的优势。目前,集美提出打造创新城区、加快“产城学人”深度融合的思路可谓恰逢其时、恰如其分,将全面发挥集美文教区的巨大资源优势,构建良好的创新环境,为适应经济新常态和转型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关键词2】
产业转型
多举措帮助企业“求新谋变”
镜头:台资企业登陆A股,在省内并不多见,位于后溪工业组团的华懋新科技,便是一家成长于集美的A股台资企业。作为亚洲最大的安全气囊生产基地,华懋是一家具有高科技优势的制造企业,其生产的汽车安全气囊在国内市场占有率颇高。为鼓励企业通过资本市场上市融资,集美区从政策和服务入手,修改并出台《集美区推动企业上市的意见》,对企业上市前各主要节点分段补助,还新增对场外市场补助和高管奖励。
围绕“4+X”现代产业体系,集美先后推出上市鼓励、标准化战略、品牌奖励、高新技术奖励、“机器换工”补贴等一系列举措,鼓励传统企业“求新谋变”,加快转型发展。
为帮助辖区企业更好地实现转型升级、增强竞争力,集美区频频出招,其中一项重要的举措,就是引进来自台湾的“顾问”——中国生产力中心(台湾),借助台湾产业转型的成功经验,协助企业找出问题并进行“一对一”的诊断、辅导。
专家观察:在梁新潮看来,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根基,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确保经济稳定增长的主战场。当前,集美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转变的关键节点,如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政府共同面临的课题。面对转型发展的新常态,集美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不吝大手笔拿出“真金白银”奖励企业转型升级,不断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创新”元素。
【关键词3】
生态先行
杏林湾水域整治探索新方式
镜头:近来,家住九天湖边上中航城小区的魏老先生对家门口的环境赞不绝口。这段时间以来,魏老先生经常带着孙子到九天湖绿道散步。
九天湖是“厦门西湖”杏林湾的一段,由于杏林湾自身是较封闭的水域,自净能力有限,造成长期以来杏林湾水域水质较差,尤其是九天湖流域,湖水更是又脏又臭。为了让“厦门西湖”水更清、景更美,去年开始,集美区集中开展杏林湾水域综合整治行动。经过建设单位的努力,现在,环杏林湾的52个污水排放口已全部实现截污“零排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杏林湾水域综合整治过程中,集美在多个方面率先“尝鲜”、探索新模式。比如,在九天湖和滨水西岸段建设了初期雨水调蓄池,就在省内率先实现了针对4毫米以下污染较重的初期雨水污染的截流。
集美区还建设了“杏林湾工程信息管理中心”,把杏林湾片区所有雨污水出口的污水处理站、闸门井、截污井等,通过建设光缆和安装探头进行信息化管理,实现所有节点的自动化运行控制、管养巡视和应急处置功能。
专家观察:梁新潮认为,杏林湾的“美丽蜕变”,是集美区注重生态建设、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集美区开展了小流域整治、杏林湾截污整治等系列生态整治工程,说明集美区在发展经济、推动城市建设的同时,也非常注重生态宜居和人文和谐。
【亮彩数字】
11.1%
“十二五”期间,集美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1%,人均突破1.1万美元;累计完成固投1463亿元,超出规划目标213亿元。
全市第一
集美区三次产业结构从0.58∶61.84∶37.58调整为0.46∶51.19∶48.35。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产值增加值、财政总收入、区级财政收入增速均位列全市第一。
286.6亿元
今年1月-7月,集美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6.6亿元,增长10.1%,增速全市第二;软件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25.98亿元,同比增长218.72%;第三产业产值增加值130.4亿元,住宿餐饮业营业额13.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377万美元,分别增长14.9%、15%和10.4%,增速均位列全市第一。
垃圾分类用上“互联网+”
【百姓讲述】
在很多人眼中“挺麻烦”的垃圾干湿分离,对于家住集美泉水湾小区的叶月娇阿姨来说却已是“轻车熟路”。自从社区领到了环保垃圾桶这个“神器”,叶阿姨不仅可以很方便地对家里的厨余垃圾进行处理、帮助社区减少垃圾量,还可以通过手机App兑换“环保积分”、领取奖品。叶阿姨对此不亦乐乎,“现在我们一家人都参与进来了!”
在泉水湾小区所在的海凤社区,这种利用“互联网+”实现垃圾分类的新做法,让简单的倒垃圾变得有趣起来。社区里的“环保达人”介绍,他们只要下载垃圾分类手机App后激活账户,就能免费领取二维码标签、垃圾投放卡和厨余垃圾桶、垃圾袋等;当居民把贴有二维码的垃圾包扔进小区“湿垃圾”桶,后台系统会根据相关的信息,给予用户相应的积分,然后到社区居委会兑换大米、酱油、醋等“实用礼品”。
这种方式吸引了居民的兴趣,在泉水湾一期,有超过两成住户参与进来。社区居民陈女士说,以前未经处理的垃圾总会产生异味,现在实行了垃圾分类后,小区的环境也变得更好了。
实行垃圾干湿分离之后,居民们还多了一个由厨余垃圾“变废为宝”而生的“百草园”。据介绍,这些餐厨垃圾经收集,会被送到隔壁的凤林清洁楼微生物处理器去消化、再转化成有机肥。而这些有机肥部分会被返拨回社区,用于小区绿化。在泉水湾小区,一个种植了薄荷、枸杞、九层塔、鱼腥草等20多种中草药的“百草园”,就是靠这些有机肥长起来的。
一个小小的垃圾桶,改变了小区居民的生活。以互联网思维让小区的垃圾处理系统“换代”,只是集美创新社会治理的举措之一。这套“互联网+垃圾干湿分离”模式,调动了居民自主参与垃圾分类、加入环保队伍的积极性,可谓“一举多得”,今后将在更多的社区得到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