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水湾小区居民已习惯垃圾分类。记者 唐光峰摄 厨余垃圾分类 221个家庭共同坚持 将厨余垃圾干湿分离,撒上发酵糠,贴上条形码,放进回收专用的垃圾桶。一个人在做这件事,或许很平常,但在集美区侨英街道海凤社区,有20%的住户一起做这件事。自2015年12月1日起,社区“垃圾干湿分离智慧生态循环系统”试点正式开始,他们已经坚持了足足8个月。 每周一、周三、周五、周日是海凤社区泉水湾小区的厨余垃圾回收投放日。中午12点,刚做完午饭的陈友芳阿姨提着垃圾袋来到靠近泉水湾一期大门处的“湿垃圾”桶旁。西瓜皮、菜叶、剩饭……陈阿姨手中这枚透明的垃圾袋中“清一色”为厨余垃圾。随后,陈阿姨将垃圾袋小心翼翼放入桶中,“不能太用力扔,条形码会掉的。”陈阿姨说。 来到陈阿姨家中,厨房一角的垃圾桶格外醒目。和普通垃圾桶不同,陈阿姨家的垃圾桶上写着“厨余堆肥发酵桶”,还多了个水龙头。阿姨说,这水龙头是用来过滤厨余垃圾水分的,不可缺少,更重要的是要记得撒上发酵粉。“都是我孙子教我的,也是他最先要我这样分类垃圾。”原来,最初倡议者是陈阿姨的孙子,这个小“带头人”不仅自己以身作则,还会监督家人自觉进行垃圾分类。 像陈阿姨一样,每天坚持将厨余垃圾分类投放的住户,在泉水湾一期目前共有221户。他们所投放的厨余垃圾将会被送进凤林清洁楼的有机垃圾生化处理机中进行“深造”,通过分解代谢变成颗粒状的优质有机肥料。同时,他们贴在垃圾袋上的二维码会被系统识别,加入每个用户的积分当中,可兑换相应生活用品。“最高纪录的用户,8个月一共投放了783公斤的厨余垃圾。”系统管理员说。 串联起“小家”便有了“大家” 2000年,商品房小区开始风靡厦门。不承想,这些空间封闭、功能齐全的商品房却使本应该鸡犬相闻的邻里,一度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幸运的是,“告急”的邻里关系在这三年来得到了“逆转”。有一双“无形的手”,打破隔开邻里的钢筋水泥墙,将他们拉到了一起。 这双使得邻里间从“你和我”变成“我们”的手,叫作“共同缔造”。早在去年底,海凤社区“垃圾干湿分离智慧生态循环系统”试点启动之初,记者便曾前往 “探营”。彼时,泉水湾小区一期共有154户家庭注册成为垃圾分类管理系统用户,回收总量约1吨。8个月后,记者故地重游,该垃圾分类管理系统的用户已增长至221户,回收总量近20吨。不断增长的数据,说明这一创新的社区治理方式让居民开始主动关心参与社区事务,有了集体的意识。 同样成为社区治理典型的康城社区里,居民们见面时总是热情地问声“好”。从素不相识到无话不谈,在这些来自天南地北的“新厦门人”心中,康城社区像是个温暖的大家庭,而康城社区书院就是他们的无限依恋所在。 “共同缔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串联了每个“小家”,组成社区这个“大家”。 |
相关阅读:
- [ 08-16]厦何厝社区自来水网下月起将升级改造 年底可完工
- [ 08-12]厦门长乐社区邀请道德模范进社区宣讲 传递正能量
- [ 08-12]振兴社区开展未成年人应急救护知识讲座
- [ 08-11]文屏社区举办夏令营 鼓励孩子给爸妈写情书
- [ 08-11]文灶夏令营与麦当劳联合举办汉堡DIY体验
- [ 08-11]文屏社区夏令营系列活动培养小小发明家
- [ 08-09]龙山社区妇联:开展未成年人法制安全讲座
- [ 08-09]思明区龙山社区妇联举办母乳喂养周宣传讲座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