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8月15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李方芳)夏季高温潮湿,正是许多毒虫活动最为猖獗的时候,这些虫子体形小,却毒性“残暴”!每年这个时候被毒虫叮咬的新闻不绝于耳,令人细思恐极。导报记者昨天从厦门市疾控中心获悉,每年的七八月份都是蚊虫密度较高的时候,各类有毒的昆虫出没,市民在郊外要做好预防措施,万一被咬伤,应谨慎对待,出现不舒服时需及时就医。
蚂蚁凶猛 咬一口脚趾肿三倍
“我现在看见蚂蚁就直冒汗,真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说起前几天的经历,小于至今心有余悸。小于今年就读大三,放暑假回到家中也帮家人下地干干活。当日他在田里拔除杂草时,左脚趾突然感觉一阵刺痛,他抬脚一看,三两只红色蚂蚁正紧紧咬附着,没过多久,被咬处便开始红肿,奇痒难忍。
小于用肥皂水清洗了一番后,不适感稍微减弱了点,这才稍微放下了心。但是过了两小时,左脚开始疼痛起疱,几个脚趾头肿大了三倍,不得已赶往社区诊所就诊。
当班的医生说,从近期就诊记录来看,因被红蚂蚁叮咬送医抢救的事例并不鲜见,红蚂蚁个虽小,防治仍需重视。在野外劳作有条件的要戴上手套,尽可能避免裸露皮肤。一旦不慎被叮咬,要及时用肥皂水清洗伤口,消炎杀菌,如红疹久消不散,且有蔓延趋势,就要立即就近医治。
熬夜看奥运 无端被蜘蛛偷袭
上周六的晚上,家住吕岭的小吴独自在家中看奥运,十分入迷。忽然他感觉脸颊一阵刺痛,下意识用手一拍,一只小小的蜘蛛掉在了地上,小吴立即用拖鞋将其拍死,然后用风油精涂了伤口。
没几分钟,小吴脸上被叮咬的地方不仅开始红肿疼痛,还出现了透明的水疱,小吴这才慌了,赶紧打车直奔医院。
医院急诊科的医生通过仔细的询问及检查,判断小吴是被蜘蛛咬伤出现的软组织感染,随即予以抗过敏、抗感染,中药口服解毒及患处外敷药等对症处理。医生介绍,厦门的蜘蛛一般不像北美狼蛛有着剧毒,但若伤口在头面部的话,可能导致喉头水肿,会出现窒息,还是不能掉以轻心。
登山露营 意外遭马蜂“亲吻”
市民王先生是一名登山爱好者。两天前,王先生带着家人和几位朋友一起去岛外山上露营,正在扎帐篷的时候,耳边忽然传来了“嗡嗡”的振翅声。
“我刚开始还以为是小蜜蜂呢,没想到这些蜂一直在身边盘旋,仔细一看好像是大马蜂。”一眨眼功夫,几只马蜂就奔王先生来了,一群人下意识地一边挥手驱赶,一边往前跑,这更激怒了马蜂,直奔王先生并在他肩膀叮咬了一口。
王先生感觉到全身剧烈的疼痛,随之而来的是头晕,一群人不敢耽搁,立即下山将他送往医院。在做了相关化验后,医生为他做了消毒处理,病情才慢慢稳定下来,但伤处仍又痛又痒了好几天。
“人被马蜂蜇后,不可掉以轻心。”医生表示,马蜂的毒液中含有异体蛋白,其侵入人体或动物体内后,会引起肝、肾、心脏等器官功能衰竭。因个体体质不同,有些人对蜂毒反应较强,严重时可引发休克或身亡。如被马蜂蜇到,应首先挑出伤口里的蜂针,不要挤压或吮吸伤口,可用肥皂水冲洗,或用酒精消毒。一旦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否则会出现生命危险。
小贴士
减少树下活动夜间少去郊外玩耍
导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惊蛰过后,各种毒虫开始复苏,受伤的案例也越来越多,每年7月下旬到8月份,都是厦门各种蚊虫密度最高的季节。导报记者从厦门各大医院皮肤科获悉,近期他们收治了不少被各类虫咬伤的市民。这些虫子多为马蜂、蜈蚣、螨虫、蚊子等,一些体质较为敏感的市民,容易出现休克等严重过敏症状。
因为至今为止,尚没有治疗毒虫咬伤的特效抗毒素,只能对症治疗,因此疾控专家提醒广大市民朋友,夏季外出游玩时要注意躲避毒虫,少在树下或者草坪上活动,最好将身体暴露的部分遮挡好,并涂抹驱蚊花露水等。蜈蚣、隐翅虫等喜欢昼伏夜出,市民夜间最好少去郊外玩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