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支付已成为不少市民的生活方式。记者 钟宝坤摄
海西晨报讯(记者 钟宝坤)吃饭购物后,扫个码就付款,这已经成为很多市民结账时的习惯做法。这样的扫码支付此前一度被央行叫停。近日,央行指导支付清算协会完成二维码支付业务规范的制定,正向会员机构征求意见。这意味着扫码支付即将在统一的监管标准下获得全面推广。商业银行、支付机构、银行卡清算组织等市场主体正摩拳擦掌,为老百姓带来更优质的支付体验。
二维码支付一度被暂停
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兴起后,二维码支付因为方便很快流行起来。不管是商场超市还是街边小店,扫码支付已经成了标配。厦门双涵路一家杭州小笼包店老板表示,“一天的营业额有近一半是扫码支付的,这样挺方便的,不用找零钱”。
二维码支付虽然方便,但也引来很多人对安全的担忧。二维码没有防伪功能,支付指令验证手段单一,容易被不法之徒利用。事实上,确实有不少用户“中招”,扫码后手机被植入木马病毒,银行卡号、验证码等信息泄露,导致资金损失。
因此,在2014年3月13日,央行下发紧急文件,叫停支付宝、腾讯的虚拟信用卡产品,同时叫停的还有条码(二维码)支付等面对面支付服务。央行称,线下条码(二维码)支付突破了传统受理终端的业务模式,目前有关技术及终端的安全标准尚不明确,相关支付撮合验证方式的安全性尚存质疑,存在一定的支付风险隐患。
不过,当年央行的“暂停”并非取消。事实上,支付宝、微信等机构的二维码支付相关业务一直以来并没有停止,市民在多种线下场合仍可以使用扫描二维码进行支付。此外,记者了解到,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机构相继推出“反扫”,让商户用扫码器扫消费者生成的二维码,进行扣款。
新规更加注重风险防范
不过,随着扫码支付的发展和市民安全意识的提高,近日,央行下发《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征求意见稿。记者了解到,征求意见稿不仅明确扫码支付“作为银行卡支付有效补充”的支付定位,还将在规范制度确立后全面推开。央行还表示,待条件成熟后,将适时推动二维码支付自律性标准上升为金融行业标准。
征求意见稿规定,客户用于生成条码的银行账户号码或支付账户账号、身份证件号码、手机号码进行关联管理;在风险防范方面,参照网络支付新规对交易施行A、B、C三级限额管理,不足两类要素验证的,支付账户单日累计金额不超过1000元;而在技术标准方面,支付清算协会专门发布了《条码支付技术安全指引》和《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指引》,保障条码支付业务的交易安全和信息安全。
银行开始发力扫码支付
随着二维码支付技术即将获得“准生证”,第三方支付公司也加紧布局线下支付的步伐,并且大打“补贴战”。8月8日,微信支付宣布启动“无现金日”活动,共动员全国70万门店和40多家银行参与其中。只要用户在合作门店用微信支付消费,即可随机获得直接抵扣现金的机会。
而在7月,支付宝就已经设好了“埋伏”,宣布启动“天天立减”活动:7月20日到10月31日期间,用户使用支付宝在线下商户付款,可享受随机立减优惠,总补贴金额将超过1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各大银行现在也开始纷纷涉足二维码支付领域。记者了解到,工行正式推出二维码支付产品,通过“扫一扫”即可覆盖线上线下和O2O支付全场景,成为国内首家拥有二维码支付产品的商业银行。此外,中国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等多家银行也已支持二维码转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