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attachement/jpg/site2/20160808/38c986e7161c1912149750.jpg)
1940年10月间,英华中学话剧社公演留影,前排右侧第一人为陈奇禄
海西晨报讯(记者 晋君)鼓浪屿的美不只在于独特的建筑风格,家家户户传出的优雅琴声,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申遗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鼓浪屿的历史文化名人被发掘出来。近日,记者走访了原市文化局局长、市政协特邀研究员彭一万,听他讲述了从鼓浪屿英华中学走出的台湾学者陈奇禄的故事。
曾在鼓浪屿求学
陈奇禄是台湾著名的学者、艺术家,一生致力文化学术事业,曾获颁中山文化基金会学术著作奖等,于2014年逝世,享年91岁。
陈奇禄于1923年出生于台南,父母亲都是教师。1937年抗战爆发,陈奇禄全家移居香港。次年,15岁的陈奇禄独自来到厦门,就读于鼓浪屿英华中学初三。厦门比较早接触西方科学、文化,得风气之先,鼓浪屿成为西方文明远东传播中转站,外国教会最早在鼓浪屿兴办了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新式学校,对中国教育现代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据介绍,英华中学原名英华书院,1898年2月,基督教英国伦敦公会传教士山雅各创办了“中西学堂”,不久,与基督教英国长老会联合办学,取名英华书院。1899年,该校由英国长老会独立承办,1924年改名为英华中学,实施中国统一的“三三学制”。陈奇禄在英华中学打下了良好的英语基础。
奠定了坚实基础
除了学习课程以外,陈奇禄还热衷于声乐、素描、油画、游泳,并学会做女红、编织、刺绣和脱蜡假花。
在英华中学,陈奇禄度过了诗情画意、浪漫温馨、均衡发展的4年,这让他终生难忘。他拥有当年鼓浪屿人具有的一种特质———在学习功课和掌握专业的同时,还在英文、音乐、体育、文学等领域有所兴趣甚至精通。4年的学习,为陈奇禄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3年12月3日,台湾博物馆举行发布会,宣布由陈奇禄主编的《台湾风土》专栏的全部资料已汇集出版,计4大册,150多万字。《台湾风土》汇集将文章分门别类收在“文献与历史”、“考古与原住民”、“民俗与民间文学”和“汉诗与旅记杂文”4大类中,俨然是学术研究系列。这部文集的文章、资料,为当时的台湾建立了一套知识系统。它的出版,实现了陈奇禄一生的心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