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日报讯(文/图 记者 陈冬)日前,由中华文化联谊会、福建省政府主办的“情系青春——两岸青年八闽行”活动在莆田湄洲岛启动。热爱文学创作的60名两岸青年才俊来厦,参加由主办方组织的文学讲座和作品交流会。 该活动自2014年至今已成功举办过两届,已成为两岸青年交流交往、增进情谊的重要平台。会上,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主席杨少衡向两岸学子讲述了闽文化的由来和发展。 杨少衡,是“小说闽军”中著名的一员。为了和年轻人拉近距离,他特意选择了一个接地气的内容——《讲一讲福建故事》。他说,两岸自古血脉相连,“福建故事”里蕴藏的历史文化元素,是激发两岸青年学子创作灵感的源泉。他鼓励学生们多去关注、了解福建故事,“说不定将来在你们当中会产生受两岸瞩目的作家。” 谈文学: 福建小说水平后来居上 杨少衡说,提起福建文学,散文可谓独树一帜,以蔡其矫、舒婷等为旗帜,出现了厦门诗会、闽东诗群等集群现象。除了散文,人们还会想到“闽派诗歌”、“闽派批评”。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的地位却显得有些尴尬。究其原因,在于有“高原”缺“高峰”。 上世纪80年代,杨少衡从事小说创作之初,“本地因素”很不足。当时有一种看法,认为福建人普通话说不好,小说也难写好,因为方言难以传神表达,是福建作者的天然劣势。直到21世纪,福建涌现出一批优秀成熟的小说家,还有一批正在崭露头角的小说新秀,其整体实力、在国内小说领域的影响力是以往各个时期所少见的,改变了人们认为福建人不会写小说的观点。“评论家李敬泽在一篇文章中曾提及,福建的小说家改变了中国小说的版图。” 谈创作: 本土作家呈现福建元素 如今,海外开拓、海洋意识、本土文化形态、海上丝绸之路等福建元素地位的提升,是福建小说创作繁荣的机会。“福建当下的小说作者大都表现出对本土元素的重视,注意挖掘本地题材,探究本地文化特质,方言词汇在他们笔下也成为一种特色表现因素。”杨少衡说,福建是长篇小说的沃土,有时我们却忘了宝贝就在身边。比如,闽台关系史与当下的彼此关联是福建独有的,一旦写出来就具有全国性甚至是世界性的意义,这方面的探索还需要下力气。 杨少衡举了一个例子,他曾接待外地作家,一路介绍过去后,客人们都对福建的历史文化刮目相看,表示可以写出很多很好的文学作品。“不过他们并不能完整、准确地将‘福建故事’的内涵表达出来,更多的则是要由福建本土作家来呈现,因为他们生活在这里,热爱这片土地。” 谈青年: 学生创作力表现力强 简略翻看参加此次活动的学生作品,杨少衡说,作品水平普遍不错,有些让人眼前一亮,能看出作者很强的创作力和思维表现力。唯一遗憾的就是感觉地气比较弱,这应该和学生的阅历有关系,毕竟大学生还处于创作的准备期,他们进入社会后将有更直观的生活感悟。福建,是两岸的连接点,在这里可以了解两岸的根。而文学创作的营养,很多就在根里、在血液里、在历史里。所以年轻人要多多聆听老一辈作家讲述的福建故事,慢慢吸收,留下记忆,成为日后创作的资源。 【名片】 杨少衡,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在《人民文学》等刊物发表一批中短篇小说。著有长篇小说《相约金色年 华》《金瓦砾》《村选》《底层官员》《代理市长》等;儿童文学长篇小说《危险的旅途》;长篇报告文学《天河之旗》;中短篇小说集《彗星岱尔曼》《西风独 步》《红布狮子》等。 |
相关阅读:
- [ 07-03]女作家秋微月底将来厦门讲述《男人相对论》
- [ 07-03]知名女作家洁尘来厦会读者 赞叹厦门“气质从容”
- [ 06-27]童话作家晓玲叮亮相海沧社区书院 为家长答疑解惑
- [ 05-23]《新世纪海外华文女作家》丛书今日在厦首发
- [ 05-22]“任性”作家高铭现身厦门 花了4年和精神病患聊人生
- [ 03-27]厦门本土女作家须一瓜:我只是用平常材料做了一道“菜”
- [ 03-15]专访词作家王晓岭 曾受厦门人感染作词《海之梦》
- [ 03-03]以四堡雕版印刷业为背景 厦门作家作品拍成电视剧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