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修后的老厂房焕然一新。 【坚守】 民间各界人士 自发保护老厂房 本土著名文史专家洪卜仁老先生,是《鹭铭》的顾问。耄耋之年仍答应编委会的邀请,从事这项保护工作,洪老的初衷是:“早几年,我在政协就呼吁一件事——厦门的老厂房应予以保护,把老厂房不同时期的图文资料保存下来,与建筑保护相结合,与现代生活有机融合,留住厦门的历史文脉。这些老厂房,是解放前后厦门城市转型的标志,可惜,罐头厂、通用机器厂等有着本土文化特色的老厂房都没能保留下来。还有一个原因,是这群年轻人对厦门本土文化的热爱与坚守,也打动了我。” 对炼油车间来说,2014年10月25日,是个重要日子。这一天,本土一家普通的民营企业走进这里,开始进行修缮提升。《鹭铭》总策划林为栋说,参与此事的初心很单纯,就是想保留这栋仅存却极具历史价值的老厂房,但毕竟是民间力量,也是第一次尝试,所以在保护修缮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 经过一年多的修缮,老厂房披上了橙红色的“外衣”,木质“人”字屋架结构的天然质感和诗意般的亲和力,在整个改造中得以珍惜和积极利用,再搭配融入创意的闽南传统木工手艺,构建出温馨的气息。阳光透过翻窗射向15米以下的地面,别有一番感觉。现在,厂房一楼的一部分作为原鱼肝油厂的历史展厅,部分区域则作为办公场所。 【协力】 共同缔造模式 助力老建筑“新生” 一座城市,不仅需要发达的经济、美丽的城市建设、时尚的城市文化,更需要是体现城市每一步发展进程的城市历史。老旧工业厂房是工业发展轨迹的展现者,是城市历史发展遗留的最直观产物。也就是说,一座城市需要它的历史文化底蕴,需要现代化建筑与历史遗迹相结合营造出来的新旧对比的城市风貌。 在《鹭铭》首发座谈会上,老厦门人、省作协副主席、市文联原副主席陈元麟深有感触,他说,厦门有许多有文化价值的遗产已经或正在消失,如果后人想看到厦门的历史,只能在书本上看到或在老人的回忆中听到了。因此,将炼油车间保留下来非常重要,况且厦门鱼肝油在本地人心中有着浓厚的情结。“如果这栋结构保存完整的楼被拆掉,十分可惜,再重建成原来的结构更是不可能。” 这两年,我市出台了多项关于历史文化保护的法规,如《厦门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办法》、《厦门经济特区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等,让老厂房的保护实现了“有法可依”。遗憾的是,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的实施细则尚未出台,使法规缺乏可操作性。 林为栋说,保护历史建筑,资金问题是个难题。倘若单靠政府拨款,政府财政则不堪重负。而完全交予市场运作也是不可行的。此外,单纯依靠民间参与修缮,会面临产权不够清晰、合法权益不受保护等问题。如果用“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思路来推动,或许这样的模式有助于老建筑的“新生”。 【记者手记】 赋予老建筑新生 记者陈冬 城市从历史中走来。老建筑浓缩了一座城市的历史,彻底拆旧建新,并不是城市发展的最佳路径。赋予老建筑新的生命,是一条可行路径。 对老厂房进行改造,在厦门已非新鲜事。不过,原厦门鱼肝油厂炼油车间的重生有些特殊。它由一支民间力量自行发起,既保护了老厂房,留住了厦门历史的记忆,又节约了政府资金投入。 这些老厂房的改造,经历了时间的检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园区的优劣往往是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博弈的结果。没有宽阔视野和长远追求、只注重眼前的物质回报,往往会走偏。 好东西是“养”出来的。把老厂房的故事发挥到极致,再把舒适度做到最好,做出特色、做出差异,才是一流的改造。他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许多的事要做得更好。 |
相关阅读:
- [ 08-04]厦门16家食品小作坊经过改造 拿到“身份证”
- [ 07-29]人大代表推动陈化成故居提升改造 发展老城街巷游
- [ 07-21]湖里金尚社区书院全新改造 成孵化民间组织基地
- [ 07-20]111名大学生当设计师 脑洞大开“改造”集美大社
- [ 07-19]天湖路两侧用户注意 燃气管道改造下月将临时停气
- [ 07-14]金鸡亭小区燃气管道改造工程完成 1500户用上燃气
- [ 07-12]厦门大学改造工程:将增一个面朝大海的正南校门
- [ 07-11]厦门市某旧房围墙因改造时倒塌 一工人被压身亡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