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7月25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林少蓉 李方芳)或许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在中国,几亿人心目中却只有一个美猴王——那就是六小龄童所扮演的孙悟空形象。
7月24日,厦门高温不退,但依旧有上千位粉丝聚在外图,等候著名表演艺术家六小龄童为其首部自传《行者》签售。不负众望,六小龄童一句“俺老孙来也”,台下掌声、欢呼声雷动,举手投足间,多年前那个迷倒大江南北的美猴王又回来了!
昨天下午,六小龄童在接受专访时,畅谈30年间身份的变迁,以及岁月给他的“七十二变”和“八十一难”。
重游植物园 找不到当年爬的那棵树
“厦门今天天儿真热!但是我看到有些读者早上9点多就来等着了,真的特别感动。”坐在导报记者面前的六小龄童面容清癯、白皙,虽然已过知命之年,但只要看着他那灵动的眼睛,你就会觉得那个桀骜不羁的大圣依旧没变。
“我和福建有缘分,当年拍《西游记》的时候很多镜头都是在福建拍摄的。”六小龄童扳着手指如数家珍,《石猴初问世》中孙悟空划着竹筏漂洋过海其实取景是在东山岛,第一集里穿着人的衣服在小饭馆吃面条是在泉州的一条老街拍的。“我对厦门有着特别深、特别美好的印象,当年的《西游记》第23集就是在厦门植物园拍的,我还蹿到一棵树上耍棍子呢!我还到了植物园故地重游了,感慨得很,但是没找到当年自己上的那棵树了。”六小龄童笑着说。
用10年时间 想让猴王精神走向世界
很多人好奇,当年陪伴过他们的大圣最近在忙些什么?“今年年初,网络上许多‘大圣归来’的呼声,让我有了一种英雄归来的滋味。其实我从来没有离开过。如果说我年轻时苦练猴戏,用17年时间拍摄电视剧《西游记》,是在传承中国猴戏艺术。那么在《西游记》之后,我又用了10余年时间,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从北大、清华等国内院校,到哈佛、牛津等海内外近千所学校,和学生们交流思考,则是因为我的另一个理想:希望通过自己点点滴滴的努力,让坚韧不拔的玄奘西行精神,让永不言败、不屈不挠、乐观向上的猴王精神走向世界。”六小龄童带着一身的正能量和人生道理,期待将这种精神播撒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希望每个人都能从中得到收获。
他说,《行者》这本书是他亲自执笔的首部传记,独家披露以前从未讲述的内容,呈现了一部完整的个人和家族传奇——生命低谷时的心路历程、家族中平凡而伟大的女性、兄弟间的感人情谊、学艺历程、文化传承的思考。
对话“大圣”
想全球海选合适的“接班人”
没有办法靠血缘来传承了
记者:这次您的自传叫做《行者》,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
六小龄童:我自己原来是想叫做“大圣归‘莱’”,因为我的本名叫章金莱,但是面向全球征求读者意见后,收到几万名读者的提议,最后我还是选择最多人认同的“行者”这个名字。读者的意见对我来说很重要。
记者:您出身猴戏世家,又有机缘将猴戏演到了一个极致,接下来您是否考虑到传承的问题?
六小龄童:我只有一个女儿,所以没有办法靠血缘来传承了。我希望能在海内外筛选一个合适的苗子,传承猴戏经典的旗帜。但是最重要的是个人条件要合适,打个比方,就算我再想演二师兄猪八戒,那也怎么都演不好,所以还是要先天各种条件都适合才行。
《敢问路在何方》想到厦门取景
记者:您提到将有一部大制作的电影《敢问路在何方》的拍摄计划,能为我们介绍一下目前电影的情况吗?
六小龄童:这次我和美国电影公司合作的3D电影,也是传播西游文化的再一次发力。因为想把它琢磨成一个经典,所以不急着赶出来。到时候我希望再到厦门取景,能在这部电影当中真正把我们中国的壮丽河山美景展示给全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