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约翰在指导学生。(资料图)
鼓浪屿上的“洋人球埔”。(资料图)
厦门日报讯(文/记者 黄晓波)鼓浪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体育文化也是其中十分值得称道的一部分。
19世纪中叶后,东西方文化、艺术开始在鼓浪屿竞放光彩,各种当时国内罕见的近代化体育运动也被引入鼓浪屿。
1876年,在鹿耳礁附近建起厦门俱乐部(Amoy Club),别称“乐群楼”,在这座俱乐部旁边,还曾经有一座小剧场和一座壁球馆,附近就是一座运动场,被称为洋人球埔(本地话称“番仔球埔”)。这是中国最早的足球场,也作为草地网球场、板球场使用。
1897年,英国人开始在鼓浪屿燕尾山麓建造简易的高尔夫球场,开展高尔夫运动并举办单打和双打比赛,这里也成为中国最早的高尔夫球场之一。
19世纪末英国领事馆新馆建成后,领事官员开始将保龄球带入鼓浪屿,这是最早传入中国的保龄球,有不同的材质和规格,供成人和儿童娱乐,可用于室内或户外草坪。后来,保龄球活动从领事馆进入万国俱乐部,成为公共娱乐项目。
再后来,随着鼓浪屿岛上外来文化的传播及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近代西式体育也在华人华侨群体中传播开来并得到发展,岛上也建起各种为华人服务的文体设施。
回溯百多年间,近代体育由外国人传入鼓浪屿后,主要经过岛上教会学校的推广,开启了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基础教育的先河,也使体育这种有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近代娱乐方式走进华人日常的生活。
受这个有着深厚体育文化积淀的小岛熏染,鼓浪屿的孩子们素来“文武兼修”,体育方面同样星光熠熠,从百年前至今,在体坛上建树颇多。
马约翰
中国体育教育理论研究第一人
马约翰(1882-1966)是鼓浪屿最闻名于世的体育界人士。他被毛泽东称为“中国最健康的公民”,是开创中国体育教育和理论研究的第一人,将西方体育基本的训练理念引入中国高等教育,而后推广普及大众,在中国体育理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等方面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马约翰出生于鼓浪屿一户并不富裕的家庭。1905年求学上海时,马约翰一战成名:在“万国运动会”中,他打破了外国人对跑步项目的垄断,夺得一英里赛跑冠军。
1914年秋季,马约翰应聘到清华学校任教,史无前例地成为体育教授,之后,马约翰开始大力推动全民体育。上世纪50年代,他率先在清华大学推行“第一堂体育课”制度,向刚入学的新生倡导体育精神。
在清华大学工作的52年时间里,马约翰将毕生精力都放在体育事业上,成为我国体育事业的一面旗帜。“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成了风靡一时的口号,其间饱含着人们对马约翰教授的肯定与褒奖。
周廷旭
第一个参加奥运会的中国人
鼓浪屿在体育界的星光远不止于马约翰。
周廷旭是位著名油画家,1921年留学美国,就读于波士顿美术馆学校,1923年往法国巴黎美院进修,之后又进英国皇家美术学院。但是,他在篮球方面的造诣,使他在1924年代表英国篮球队参加了法国奥运会。当时,周廷旭还保留着中国国籍,在那个中国还没能正式参加奥运会的年代,成为了第一个参加奥运会的中国人。
邵锦英
第一支出国征战的女子篮球队队长
稍晚一点,1931年,第一支出国征战的女子篮球队——中华女子篮球队出征日本,转战多个城市,与日本关东锦标队和关西锦标队等一流强队较量,取得九胜一平的辉煌战绩。日方感到大失颜面,曾在最后几场比赛时,派翻译与球队队长邵锦英沟通,请求让球,被邵锦英果断拒绝。
这位邵锦英,正是鼓浪屿的女儿,1910年农历十一月出生,自鼓浪屿毓德小学、毓德女中毕业后,赴上海两江女子体育专科学校求学,在校期间成为学校篮球队主力。出征日本前,邵锦英因聪慧机敏,球技高超,加之曾受教于毓德女中,通晓英语,举止落落大方,适合国际沟通,被选为队长。
蔡美玲
多次创全国纪录的“女蛙王”
生活在海岛上,游泳是鼓浪屿孩子的“先天优势”。新中国建国初期,鼓浪屿诞生了一位“女蛙王”——1954年至1959年,鼓浪屿人蔡美玲多次获得全国女子蛙泳冠军,多次创全国纪录,被时人誉为“女蛙王”。
另一位鼓浪屿的孩子傅翠美,1962年代表中国游泳队参加世界杯新兴力量运动会(在印尼举行,国际级),荣获女子4×100米自由泳接力赛第一名,女子400米自由泳第2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