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查烈士墓。
厦门日报讯(文/记者 何无痕 图/记者张奇辉)沿着路牌,驶向山亭村社区,陈先查烈士墓就位于此处。墓前,还留有人们为这位英雄献上的花圈,表达对他的缅怀和敬仰。
一段红色的记忆,从墓前悄悄蔓延——他年轻的生命,永远凝固在1935年农历正月十九日的凌晨,在敌人的包围中,陈先查突围时不幸牺牲,年仅25岁。
英雄已逝,但他的故事,不仅未被岁月所埋没,反而重新焕发生机,传递给年轻人。
自愿参加革命
经历多次危急考验
“陈先查个子高高的,有着一张长方形的脸,棱角分明,最突出的是一对长眉毛,比一般人长上三分之一,所以熟人也叫他‘长眉’。”同安资深党史专家彭炳华向记者讲述了陈先查的往事。
按照民间的“面相”说,陈先查的长眉本是长寿的象征,但为了中国革命事业,他却义无反顾,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彭炳华说,陈先查出生于贫穷的知识分子家庭,因家庭生活困难,仅读完小学一年级就辍学,一边打短工一边自学,后被聘为乡村教师。1930年参加革命斗争,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期他利用当地乡绅开办教育的需要,在山亭村创立农民夜校,吸收邻近11个村的青壮年接受革命教育,动员上百人参加革命活动。
1932年4月,中共同安县地下党组织开始蓬勃发展,陈先查的足迹踏遍了同安各地。应组织要求,陈先查来到西柯一带发展地下党员,他化名苏清流,以西柯小学校长的身份掩护地下革命活动。一天,陈先查突然接到县委通知,要立即去山亭小学开会,当时正是春寒料峭,只有海路可以抵达,可当时摆渡早已停止,他忍着刺骨寒冻,咬着牙从丙洲村游到了山亭村。
为解决安南永(安溪、南安、永春)苏区的粮食、食盐、布匹和经费困难,从1933年9月至1934年春,陈先查相继参加了同安县党组织发动的攻打马巷税契局及珩厝、新圩、后村等武装行动。
彭炳华回忆说,1934年1月20日,在后村进行的群众斗争中,陈先查和游击队员们经受了一次危急考验。那天,四路游击队到指定地点会合,并于凌晨4时分两路出发,向后村疾进,数百名游击队员和群众涌入顺胜布店,将橱上和仓库的布匹全数分给群众。得知消息后,反动头子“居仔”立即带着土匪兵赶来,游击队立即抗击,但由于火力远远不及敌方,情况十分危急,作为现场总指挥的陈先查果断发出撤退口令,带领大伙迅速脱离了险境。
遭包围突击时牺牲
红色记忆延续至今
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反动派加紧对各地党组织进行镇压、破坏,山亭村也屡遭包围、搜查,部分地下党员被捕入狱,白色恐怖更加严重。一些亲友劝告陈先查到南洋谋生,并主动表示为其资助路费,陈先查都不为所动,婉言谢绝,仍然坚持地下斗争。
1935年初,陈先查在新店湖头村从事革命活动后回家,殊不知,自己已成为敌人的目标——农历正月十九日凌晨,国民党同安县党部书记长曾文墨带领反动军队50多人,把陈先查的家包围得水泄不通,陈先查听到敌人的撞门声,从另一扇门冲了出去,却被埋伏在门外的敌人击中,倒在了血泊中,牺牲时年仅25岁……
彭炳华告诉记者,陈先查所参与的4次革命斗争,在中共同安区党史中都占了比较重要的地位,陈先查烈士的品格同样令人敬仰。他说,自己之所以研究这段历史,将其重现,也是希望烈士的故事能继续鼓舞后人。
“1991年,他的老领导曾专程来山亭社区为陈先查烈士墓献花,他说陈先查的品格就像水仙花一样洁白无瑕,只要有点水,就能在寒冬充满活力,开出鲜花,给人馨香。”彭炳华说。
时隔多年,这段红色的记忆通过讲述,又一次重现。在山亭社区,提起陈先查,人人皆知。“陈先查烈士是我们的骄傲,他为革命斗争牺牲的勇气,时刻提醒我们勿忘历史,珍惜现在。”一名村民感慨地告诉记者。
每年清明节,陈先查烈士墓前总有许多人敬献的鲜花、花圈,他们中,有中小学生,也有政府单位的工作人员,大家自发前来,缅怀陈先查、延续烈士精神。
【革命遗迹点击】
陈先查,又名仙查,原同安县马巷镇山亭村人,生于1911年,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同安县委安同南边区临时特委组织委员和同安县委代理书记,1935年农历正月十九日牺牲。
陈先查烈士墓位于马巷镇山亭村(现山亭社区),墓位坐东北朝西南,墓穴前立有2米高的石碑,主墓旁边用花栏杆砌成,呈八角形。1991年经同安县政府批准,成为同安县第4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翔安区政府列为第1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