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时政 > 正文

厦门政府为下个五年描绘蓝图 突出十大重点产业领域

2016-07-11 10:23:54林露虹 来源: 厦门网  责任编辑: 柳绿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软件园二期

天马微电子洁净房设备

厦门日报讯(记者 林露虹)“十三五”期间,厦门将围绕“5+3+10”现代产业支撑体系做强产业链。未来五年,厦门科技创新发展蓝图是啥样?

日前,厦门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厦门市“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厦门“十三五”期间科技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下一个五年如何发展指明了方向,描绘了蓝图。

“十二五”期间,厦门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下一程,科技创新也必将成为经济航程的最主要的驱动力。放眼国际,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强化创新部署,科技创新已成为大国竞争的新赛场;着眼国内,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处于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的重要时期,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更是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

《规划》指出,国际国内的发展形势以及中央支持福建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赋予厦门“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厦门片区等一系列政策支持,以及正在建设的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两岸金融中心,“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科技创新提出更加迫切的需求,也为厦门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推动福厦泉自主创新示范区厦门片区、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规划》强调,“十三五”是厦门产业转型和创新发展的关键期,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厦门要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找准科技创新的定位和突破口,打造发展新动力,推动产业沿着智能制造迈向中高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幅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

展望

“十三五”

以创新链提升产业竞争力

新常态需要新思维,“十三五”期间,厦门科技创新要如何聚力、借力、发力?

《规划》指出,要围绕建设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厦门片区,进一步增强政策先行先试力度,推动厦门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落实创新创业保障措施和支持措施,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抓好科技、人才、政策等要素配置组合,加快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接实体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产业体系的培育;要围绕“5+3+10”现代产业支撑体系,着眼于做强产业链,以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以创新链提升产业竞争力,支撑产业结构调整,引领发展方式转变。

“十三五”期间,厦门要加快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在基础条件、创新投入、创新绩效、创新环境四个方面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居国内同类城市前列。

“十三五”厦门科技创新关键词

加快“一区两城市”建设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厦门片区

国家创新型城市

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城市

五大发展指标

六大主要任务

(一)健全区域特色的创新创业体系

知识创新体系: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提升基础研究实力;

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提升研发水平,建设研发机构,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做好企业技术需求的对接;

科技服务体系:培育扶持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军民融合体系:构建军民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院建设;

成果转化体系:建立“政、产、学、研、金、介”六位一体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加快国家科技成果示范基地建设,构建全国线上技术交易市场;

开放合作体系:充分发挥海丝核心区和战略支点城市作用,突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合作,加强对台科技合作。

(二)营造全国一流的创新生态环境

载体支撑:建设“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创新创业孵化服务链条,“腾空间、强功能、上层次”,建设新兴科技园区;

金融支持:推进国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建设,构建全过程、全周期的科技金融支持保障体系,构建科技金融政策支持体系,构建覆盖科技金融各领域创新产品体系;

人才引领:实施“双百计划”、“海纳百川”等人才引进计划,加快引进和培育产业科技急需的人才;

服务保障:建设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科技型企业创新创业发展提供保障。

(三)强化产业转型的科技支撑作用

制定产业规划和产业技术路线图:实施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壮大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条的科技创新工程;

加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培育: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队伍;

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加大产业科技招商力度:加大力度引进科技龙头企业,加强产业链中缺失节点以及延伸领域的招商,建立产业招商项目库;

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加快建设“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城市示范”;

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制度,实施重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促进工程。

(四)深化市场导向的科技体制改革

继续推进财政资金投入方式改革:市场需求配置,科技投入方式由无偿资助为主向贷款贴息、担保贷款和股权投入为主转变;

推进科技管理机制改革:向制定规划、制定政策、营造环境、监督管理、跟踪服务转变;

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改革高校、科研院所、国有科技型企业科技成果使用、处置管理制度;

激发科研事业单位创新机制:建立面向产业化、市场化的研发机制。

(五)建立区域协同的创新创业机制

构筑互动互补、共同发展的两岸科技创新新机制:鼓励在厦创办、共建各种形式的研发机构、科研平台,创新台湾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参与两岸科技产业合作园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运营;

建设两岸技术交易和转移新机制:成立两岸技术交易和转移中心,建立适用于两岸的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制度;

强化开放共享的合作机制:实现各类技术平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服务协同,整合形成若干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推动产学研合作机制:进一步推进市校共合作、院地同发展等科技合作工程,推动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

(六)加强惠及民生的科技成果应用

完善民生科技发展机制:提升人口健康、食品药品安全、防灾减灾、生态环境、绿色建筑、公共教育等民生领域的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建设智慧城市,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

加快社会管理领域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推进交通运输、城市管理、社会保障、社区自治、公共安全等社会管理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信息化进程;

促进城市低碳绿色发展:开展低碳技术研发攻关、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构建资源综合利用与循环利用技术体系。

十大重点产业领域

1、软件信息服务

在新型信息产品、行业应用软件与系统、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信息安全等方面形成创新优势,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

重大创新专题

项目1:可穿戴设备

项目2:公共云计算平台

项目3:物流综合信息系统服务平台

项目4:大数据开放共享服务平台

2、计算机与通讯设备

重点发展高性能服务器、云计算存储系统、计算机整机、移动终端、平板笔记本等硬件产品设备。发展高性能路由器、无线基站、光通讯设备等网络设备,跟踪研究量子通讯等新一代通讯技术。

重大创新专题

项目1:高性能服务器开发

项目2:移动终端及关键组件开发

项目3:通信核心元器件研制

3、半导体和集成电路

发展以集成电路、平板显示、LED照明产业为主的优势半导体微电子技术产业,加快拓展上下游产业链,提升从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应用模组研发、终端及系统产品生产整个产业价值链。

重大创新专题

项目1:先进的数字处理芯片

项目2:有特色的传感器芯片

项目3:高质量大圆径新材料单晶及异质结或二维材料

项目4:整机设备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和微型化集成创新

项目5:集成电路产业创新支撑(平台)项目

项目6:集成电路IP库建设及设计工具开发项目

项目7:内嵌式(in-cell)触控面板

4、生物与新医药

以生物医药、生物制造和生物服务为核心,大力发展包括海洋生物、生物农业、功能食品、化妆品等日化用品、健康器材、健康服务和医药电子商务的大健康产业。发挥产业基础优势,重点发展诊断试剂与疫苗、基因工程药物和海洋生物技术。

重大创新专题

项目1:高端医疗设备及新一代诊断试剂

项目2:新型疫苗和抗体药物

项目3:海洋生物医药

项目4:基因工程蛋白质药物及其修饰药物制造

项目5:生物医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5、新材料

加强新材料特色细分产业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策划建设和产业链集群式成果转化能力示范建设。形成在特种金属及功能材料、铝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稀土材料、纳米及二维功能材料、纤维材料、防火防腐涂料、生物材料以及新能源材料等方面具有技术和市场优势的新材料细分产业。

重大创新专题

项目1:海水淡化膜材料及大型成套设备研制

项目2:新型动力电池材料开发

项目3:“石墨烯+”应用关键技术联合攻关

项目4:建设厦门市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研发中心

6、智能制造

加快突破制约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发展以车辆、工程机械、输配电与电力电器、特种船舶、轻型飞机、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关键零部件等为代表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加快航空维修产业发展,支持卫浴橱柜、运动器材等传统制造业的创新和研发。提升厦门工业设计水平,实现产品技术与美的结合。

重大创新专题

项目1:机器人

项目2:新能源汽车

项目3:船舶先进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项目4:工程机械研发与集成创新平台建设

7、节能环保

加强节能环保领域的技术创新,大力发展技术领先、绿色低碳的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与产品。坚持应用拉升,推广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形成拥有龙头企业和优势产品,推广应用能力强的节能环保产业。

重大创新专题

项目1:绿色建筑材料创新与应用

项目2:推动静脉产业示范园建设

项目3:节能环保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项目4:海水源热泵示范工程

项目5:建设覆盖全市的水处理、中水回用示范工程

项目6: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8、文化创意

以厦门市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为基础,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重点发展数字内容与新媒体,加强文化对信息产业的内容支撑和创意设计提升,加快培育双向深度融合的新型业态。

重大创新专题

项目1:文化创意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项目2:数字内容编码压缩和传送

项目3:设立数字内容后期制作孵化器

9、现代农业

重点发展现代种苗业、智能设施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等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具有厦门特色的农林作物种子与种苗规模化繁育、质量检测技术和种质资源保护收集利用。推广优质抗病畜禽、水产、特种养殖新品种及快速扩繁、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和质量控制技术,研发低碳轻面源污染农业新技术。

重大创新专题

项目1:创新农副产品生产销售新模式

项目2:建设高效栽培示范与新优品种引繁基地

项目3:建设现代农业公共服务系统

项目4: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工程

项目5:建立作物健康栽培管理平台

10、民生科技

重点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民生和社会发展需求,提升人口健康、生态环境、海洋经济、绿色建筑、资源、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等民生领域的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让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民生,为实现“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提供科技支撑。

重大创新专题

项目1:智能交通诱导技术创新项目

项目2:重大传染病防控体系建设

项目3:可信二维码公共服务平台

项目4:环境监测、应急和预警系统开发与应用

回顾

“十二五”厦门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一连串“国字号”荣誉和称号,从侧面说明了厦门科技创新发展的成就——厦门先后获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首个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示范基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城市示范等。

高新技术产业

“十二五”期间,厦门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占全省半壁江山;创新型企业达到331家;

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65.9%,居全国前列;

光电、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软件信息、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技产业快速发展,其中光电、软件信息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

科技创新体系

厦门形成了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的科技创新创业载体体系;

各类研发机构476家、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77个、科技企业孵化器12个(国家级4个)、加速器2个;

厦门已建成“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厦门)示范基地”,建成全国首个网上技术交易平台。

创新创业环境

出台一系列鼓励自主创新的重大科技政策法规;

通过市校、院地、对台、国际等四大科技合作工程,汇聚全球科技资源。与国内22所重点高校院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全市已有中科院厦门稀土材料研究所、两岸清华大学海峡研究院、北京化工大学厦门生物产业研究院、中船重工725所厦门材料院、厦门石墨烯工程与产业研究院等50多所技术转移机构。

科技体制改革

改革科技投入方式,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建立了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全市财政科技投入78.32亿元,其中市本级财政科技投入53.99亿元;

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基金;

成立了政策性科技担保公司,设立了科技支行;

建立了风险补偿基金。

科技创新绩效

全社会科技投入(R&D)占GDP的比重达到3.03%,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获得国家资金支持22.6亿元,是“十一五”的2.3倍;

厦门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4.4件,是“十一五”末的3.7倍,为全省的3.1倍、全国的2.3倍;

技术合同交易额185.54亿元,是“十一五”的2.9倍,占全省64%;

获国家科学技术奖6项,厦门大学疫苗研究团队荣获2015年度香港求是基金会“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

科技惠民成果

率先启动了“科技惠民计划”,打造食品安全梦、健康幸福梦、环境生态梦科技惠及民生三大梦;

思明区获批“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