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工,鹭岛最美的那道风景
自发,源于自愿
日前,市民许阿姨一进入思明区莲前法庭大门,法庭义工黄琳娜就面带微笑迎了上去。
“您好,有什么可以帮您吗?”“三号法庭在哪里?”“哦,在这边。”黄琳娜一边指向三号庭方位,一边说,“您先坐一下,开庭了我叫您。”当许阿姨坐下后,黄琳娜又马上为她倒上一杯茶水,在沁人心脾的茶香中,许阿姨原本紧张的情绪得到了舒缓。
法庭义工,思明区法院与思明区城市义工协会2013年9月合作推出的项目,是全国首个法庭公益志愿服务项目,也是思明区城市义工这个年轻的草根志愿服务组织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事件之一。因为,从那时起,义工们逐步在服务社会中找到共识——做义工不要流于形式,只要能够帮助别人,任何方式都允许尝试。
正是基于这一理念,2015年3月,南普陀寺、思明区城市义工协会联合向厦门市发起善心善行365的活动提议,70余名城市义工加入其中,把文明行为指示语改编成“萌版”的指引牌,用引导加劝说的方式,向中山路上的市民、游客发起倡导。
在各个社区里,思明区设立的义工社区志愿服务小组应需求而生。义工杨冬梅是一名公务员,特长是心理咨询,社区里的居民有啥不开心都找她说;义工蔡普南经营着一家现实版的“开心农场”,经常组织小朋友开展户外活动;义工杨两山组织企业员工一起学手语,让更多人学会与残疾人做朋友。
思明区城市义工协会还与思明区“民生110”形成互动,参与社会治理创新,提供更多的社会公共服务,形成更广泛的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形成精神认同和守望相助的社会氛围。
规范,确保长效
“志愿者是社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社会应该善待他们,并借助完善的规制,鼓励他们、引导他们。”厦门大学社会学教授朱冬亮认为,社会对志愿者的认知与接受程度,关系到日后志愿者团队的发展和壮大。
王忠武,从一名献血积极分子到思明区最大社会志愿者组织的带头人,他已经积累了18年的志愿服务经历。在他看来,志愿者团体是一条纽带,一方面让有爱心、有奉献精神的人找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另一方面,它又能帮助政府完成很多因人手不足而被搁置的公共服务。
为了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规范化,真正做到有组织、有活动、有阵地、有制度、有作为,2013年12月,思明区成立了思明区城市义工协会。而后,随着一期期活动的持续深入开展,他们定期召开义工分享会,互相交流心得与经验;在活动中进行具体分工,尝试担任活动策划、活动协调员等,以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为了打破志愿服务的临时性和零碎化,2014年3月,思明区又出台《城市义工协会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规定了义工注册管理的细则,同时实行了义工试用制度。
值得一提的是,思明区还设立了义工数据库,对每一位义工的个人信息进行分类登记,义工们可以在服务时间里,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自行申报服务岗位,服务不同的人群;同时对义工实行星级义工晋级认证制度。在制度表上,注册要求、服务规范、服务项目、权益项目、晋级表彰、责任归属等细则都规定得十分明确。
如今,思明区城市义工协会的星级义工已经达到近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