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心插柳 感悟故事的力量 在“花开”并没有如愿“开花结果”之后,陈奕雍和团队尝试了另一款慢交友软件——犀牛故事,这一次,他们成功了。 “2014年初,我把自己奶奶的故事写成了微博放在网上,没想到帖子意外火了,几天内获得了几百万的阅读量,还有不少转发和评论。”至今说起犀牛故事,陈奕雍依然觉得有太多意外。作为一个理科男,他初次体会到了故事的力量。他意识到,在这个人人都可以创作的年代,故事是很容易引起传播和转化的,相对于别的产品,故事的用户获取成本很低,因此,他有了新的创业想法。 犀牛故事定位为一款社交软件,在App Store里也放在社交品类中,但是有了之前开发“花开”软件的经验后,陈奕雍明白,在这个内容为王的时代,犀牛故事的竞争力还在于“故事”。 于是,花开网络科技从最初创业的4个人,迅速成长为15人,仅内容方面就有4名作家和3名插画师。陈奕雍还请来了作家、厦门“晴天见”冰淇淋的创始人张春作为犀牛故事的主编,“她的加入给我们的App注入了生命力。”陈奕雍介绍说。 2014年7月,犀牛故事App正式上线,当月便成为App Store首页推荐。之后不久,张春一篇与此前“花开”App有关的趣事在知乎上发表后获得了近十万的赞,这也为犀牛故事积攒了一批用户。 “从开始到爆发,我们没有做过任何付费推广。”在陈奕雍看来,犀牛故事的成功再一次说明了故事的力量,而这一切都让他倍感幸运。据介绍,目前犀牛故事已有用户500万,并且大多相当活跃。去年,团队开始建立渠道梳理,得到小米、华为、锤子等首页推荐;进行诸如新书首发的合作,到知乎的“盐club”做展示,与厦门当地艺术西区合作等。 将故事放入社交里,在国内还没有过,陈奕雍认为这是个大有可为的市场空白。而以UGC(User-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产内容)为模式的犀牛故事与市场上的同类产品相比,也具备自己的竞争力,“我们的创作者比例很高,一般的UCGApp的创作者比例只会占到1%,而犀牛故事的这里比例高达15%。”在犀牛故事的创业团队和用户看来,这个平台更像是一个圆梦的地方,在这个资讯和信息全面爆炸的社会里,还有一块真实而安静的空间,可以给中小创作者和普通读者来做梦。 扎根厦门 看好以“美”为产业 从软件园一期搬到如今可以看到鼓浪屿和演武大桥的沙坡尾,犀牛故事厦门的办公地点也因为“美”,成为了全国各地犀牛创作者来厦门必到的“景点”。 在陈奕雍看来,美也是犀牛故事的特质之一。“犀牛故事生产‘美文’,而这样的产品也只有在厦门这样的城市才能根植。”陈奕雍说,就像美图、美柚、美家帮等一批“以美为业”的厦门企业一样,这座城市独特的环境,为这些创业项目提供了发展的土壤。 扎根厦门,犀牛故事也在一步步走出自己独特的商业模式。 “长期以来,创作者是一个松散、孤独的个体,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他们得以通过各种平台聚集到一起。犀牛故事也是这样的平台。”陈奕雍解释说,现在,犀牛故事每天平均有700多个故事在产生,但是聚集的创作者越多,生产的产品越多,他们遇到的问题也越多。比如,平台上的大多不是非常知名的作者,素人作家在对内容的价值判断、商业运营上,仍然非常需要专业的服务,包括版权、出版渠道等在内的一系列创作者经纪人服务,成为犀牛故事运营、拓展的重点。 目前,犀牛故事目前已经和公证部门建立合作,将会为平台上每个签约创作者做数字认证,以保护创作者权益。同时,他们也在探索做一些延伸的经纪服务,比如,为签约创作者做版权经纪,包括书籍、影视、游戏等等。至今,犀牛故事已经签约15本书,1本已经顺利上市,总签约册数达54万册。此外,他们还和十余家影视机构建立合作。 “我们最懂创作者,因为我们本身就是。”陈奕雍说,提供上述服务需要对内容的精到理解,同时又要具备深刻的市场的洞察力和丰富的运营经验。犀牛团队基于这样的认识和判断,集合了来自创作者、内容运营者等多方面的团队力量,他们希望做最好的中文类型文学原创平台,可以为创作者提供服务,让创作者体面创作、体面挣钱。“犀牛故事将在7-11月开启一场主题名为‘在故事里相遇’的犀牛创作者大赛,以此挖掘和吸引一批优秀的创作者加入。”陈奕雍说。 |
相关阅读:
- [ 07-03]厦门海沧创业广场举行的“众创开放日”活动
- [ 07-01]首届中国地理信息技术创新创业大赛启动 历时半年
- [ 06-30]厦门海沧:喝机器人泡的咖啡 听名师讲创业故事
- [ 06-30]海沧创业广场"众创开放日" 到海沧和创客亲密接触
- [ 06-28]厦小微企业可申报创业创新示范基地 截至7月15日
- [ 06-26]诚毅学子创业已获两轮融资 毕业典礼分享创业经历
- [ 06-25]赢创业大赛冠军可获价值亿元奖励 参与人数达五万
- [ 06-25]“互联网+创业大赛”厦门分赛场启动 冠军可获亿元奖励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