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福建日报厦门观察 > 正文

居家为基础社区做依托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引关注

2016-07-05 20:42:34邓婕 施辰静 来源: 东南网  责任编辑: 郑王恺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运用互联网+

专业实惠儿女放心

去年,家住思明区的87岁老人陈玉峰配备上了智能血压仪,每月只要支付1元的使用费,她患有高血压但子女不在身边无人照顾的难题就轻松解决了。

通过智能血压仪,陈玉峰老人每天血压的测量结果都会通过“i欢孝”手机APP实时传送到厦门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可实时监控,还可通过大数据分析其健康状况,将监测数据和分析报告即时发送至其子女的手机APP。“如果血压高了或两三天没测量血压,客服人员就会打电话咨询,儿子也会知道,晚上急诊还有陪诊服务。”陈玉峰说。

与“空巢”家庭类似,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上班族因为工作无暇照顾老人,也普遍面临奉老难题。2014年,厦门被确定为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和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地区,信息化平台建设被提上日程。同年4月,厦门在全省率先投入使用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承接和协助民政部门进行社会化养老服务。

这一平台高效整合了全市各类养老服务资源,以信息化和智能化呼叫服务为核心,打造线上、线下互联互动的养老“O2O”新模式。平台开发的手机App“i欢孝”可与多种智能终端相结合,为老人建立健康数据档案、健康分析报告等,让子女随时打开“i欢孝”即可了解父母健康状况。这意味着,下载“i欢孝”,老人可享受到家政、健康建议等服务,子女则通过APP随时对父母健康进行实时监测和及时报警,为紧急救援提供良好保障。

与“i欢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还推出了智能腕表、跌倒报警器等设备,它们都可以实时、主动监测老人身体情况,实现紧急救援“一键通”,让子女全天候了解和掌握家里老人的活动信息、健康信息、位置信息等。如果老人出现意外跌倒、身体异常等危险情况,系统将自动报警定位,并与呼叫中心、社区助老员、老人亲属、120等实现联动紧急救援。

这个“高大上”的养老信息化平台,老人使用起来会不会有难度?考虑到老人的接受能力和使用习惯,在平台投用的同时,厦门在全省率先开通了“12349”养老服务专用号。“12349”热线与养老信息化平台连通,24小时接听来电。老人有需求时,只需拨打12349告知平台,平台会根据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安排社区助老员或各类加盟服务商直接承接服务。

扎根“朋友圈”

亲友相伴老人开心

踮脚、旋转、后仰、再旋转……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一名62岁老人能够跳出如此优美的舞步。6月29日,厦门室外最高温度达到36度,家住福海社区的郑丽珍却依然准时来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与许多社区老年朋友们一起跳舞唱歌。

有专家认为,居家养老是经济高效的养老服务方式。如果养老服务能以居家为基础,用社区做依托,组织医护人员和志愿者将养老服务延伸到社区和家庭,不仅减轻了失能老人家庭负担,养老服务资源的配置也更为高效。

厦港街道辖区面积1.7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67万,其中,60岁以上老人8345人,约占街道总人口23%。针对这样的情况,2014年11月20日,依托于社区的厦门最大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正式投用,总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

中心委托中心理事会统一管理,社工机构抓运营、爱心工作室促协作、志愿者共同参与的运作模式,让“社会管理减负、社会矛盾减少、财政支出减轻”。同时,中心敞开大门接纳群众建议,引进爱心企业,为辖区人口近1/4的老年人、残疾人等无偿提供生活照顾、文体培训、日间照料、身体保健、休闲娱乐、咨询服务等六大类31项服务,截至今年5月,共计服务居民50151人次。

“老人如果离家养老,就相当于老树拔根,这会加速老年人的衰老,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就会逐渐消减。”厦门市市民养老服务中心主任刘方晓如此认为。而在厦港街道养老中心,老人们普遍反映“幸福感增强”,这与老人没离开熟人圈子,不易产生孤独感有很大关联。“中心就像我们的一个‘据点’,老年人需要自己的朋友圈,人熟是宝。” 郑丽珍说。

事实上,社区居家养老也带来了“蝴蝶效应”,许多老人发挥余热,帮助社区其他居民。厦港街道80多岁的庄建金老人就在中心设立了工作室,专门为居民免费补鞋;居民庄美娇也把所在社区的腰鼓队带到了中心,更无偿提供超过20个腰鼓给社区居民,带领中心的成员一起打腰鼓,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