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鼓浪屿》。
厦门日报讯(文/记者 陈冬 图/记者 姚凡)正在市美术馆二楼举办的“美丽厦门·幸福思明——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写生·设计作品展”,展出的120件作品,其作者既有魏传义、洪瑞生、杨浩石、唐绍云等这样的名家,也有正在茁壮成长的新人。
他们的作品,描绘的是同一个主题——思明区极富闽南特色的市井生活。
他们的作品,还有一个共性——闪动着灵性之光。这是因为,他们不是闭门造车,而是真正走进基层、深入生活去创作。
展出的画作。
“地校联姻”进入社区采风写生
这场展览,缘起于一次“地校联姻”。去年3月,思明区政府和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签约创建了“厦门大学艺术教学实践基地”。
该基地开创了校外艺术课堂新模式,可以让师生在“家门口”写生,深入身边的社区采风,展现社区最“草根”的文化与生活。这样的活动,更是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生动写照。
于是,美术系师生的课堂从室内移到了户外,“搬”到了中华街道、鹭江街道、厦港街道、鼓浪屿等多个片区,去写生、拍照、调研、测绘、搜集资料。
每周总有那么两三天,会看到老师、学生背着画夹穿梭于老厦门的街头巷尾,审视每一个细节,一画就是半天,时常引来市民和美术爱好者的围观、观摩。甚至有许多人对着师生们说:“你们画的是情怀。”
美术系副主任、教授吴荣华告诉记者这样一组数字,上百位师生几乎全员参与,有3000多人次“浸润”在社区小巷,创作了大量写生作品,最终甄选了120件作品,包括油画、国画、综合材料、摄影、设计等门类,作为成果向市民汇报和展示。
国画《某年某月某日厦门中山路晚霞》。
在寻常巷陌中发现美
其实,美院学生走向户外,走向田间地头、古宅民居,向大自然获取灵感,是常有的事。“然而,真正走向社区,以百姓生活、街道小巷、民俗文化、自然风光为主线的课堂实践,并作为厦大美术与设计专业学生几年的单元课程,这样的做法在全国并不多见。”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立平说。
思明区政府和艺术学院携手,不仅是对学校教学、创作、科研一种有益的补充和提升,更重要的是,吹响了艺术院校融入本土的创作号角,能够唤起人们对老社区、老街道的美好回忆,促使文化艺术和城市发展相互融合,在“寻常巷陌”中发现美、感受美。
除了写生之外,艺术学院还以科研课题的形式介入思明区的老街文化提升和宣传,在一年多时间里,拍摄了1部专题宣传片、3期“思明老街”系列照片,引起不小的反响。
●展览名称:“美丽厦门·幸福思明——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写生·设计作品展”
●主办单位:福建省美术家协会、思明区政府、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厦门市美术家协会
●承办: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
●展览时间:6月28日至7月8日
观众观展。
中山路、升平路长卷。
【作品点击】
《厦门市中山路升平路长卷》
创作者:2012级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全体同学
白纸上,黑色的线条勾勒出中山路、升平路沿线的骑楼建筑。最朴素的白描手法,却如此传神,骑楼建筑的神韵、纵深街口的清幽跃然眼前。
一个长达百米“镜头”的写就,成为一次生活故事的蒙太奇,直观反映了中山路在各个年代的样貌,让人惊叹不已。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研室主任钟贞说,这是一种介乎于绘画和摄影之间的创作,也体现出我们这个专业的最大特点。
这幅作品,作者多达30多个人。他们四人一组,现场进行速写。并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完成扫描、拼接等后期处理。
作为指导老师,钟贞有个想法:把这种方式作为一种项目保留下来,每年带一批新的学生去画,既联系了专业特点,也能看到中山路的时代变迁,以此留住一个城市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