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民情 > 正文

厦门讨小海群体现状:数量不断减少 渔民正在向居民转化

2016-07-01 10:19:54曾昊然 来源: 厦门网  责任编辑: 刘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故事1

讨海生涯见证村庄变迁

林中信今年60岁,从13岁开始讨小海。他见证了海沧刘山村一带的巨大变化。

45年前,刘山村附近还是一片大海。每天退潮时,林中信都会出去抓章鱼、土龙、跳跳鱼等。每次都可以装一箩筐回家。为了能抓到肉质细腻、口感爽滑的章鱼,他必须赶在章鱼躲进洞穴里睡觉前就将他们“绳之以法”。

穿上讨海郎特制的防滑防割雨鞋、腰缠竹编的葫芦型小篓、手拿海锄头,都是讨海前必备的工作。林中信寻到章鱼洞,就会用海锄头挖至见水,待看见章鱼细小的触须露出泥面,再迅速往淤泥深处重重一挖,章鱼便再也无处可逃了。除了在海沧湾一带讨海外,林中信还会隔三岔五约上五六个人,带上锄头、叉子、竹篓等工具一起划船去集美、湖里殿前、高崎的滩涂讨小海。早先集美杏林、湖里殿前、高崎等地还没开发,滩涂还很大片。林师傅告诉记者,当时的船没有马达,要自己用浆划,划船到那边,还没开始讨海,手就已经酸到不行。

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刘山村一带开始进行开发建设,滩涂慢慢变成了陆地,但渔民主要还是靠讨海为生。“那时候,一斤章鱼3毛钱,螃蟹2毛钱,一天可以卖七八块钱,虽然不算多,但足够养活家里人了。”

故事2

每次下海都要拼手速

初一十五,吃饭下涂。仲夏的午后,天气越发闷热。周吉文正忙着换上雨靴,拿好工具,背上网袋,出发去“讨小海”。他在等待最佳的潮汐间隙,等待海潮退去,大面积的滩涂显现。那是1985年,当时的他还是个15岁的小男孩。

“爸爸是制药厂的一名管理人员,妈妈是家庭主妇,那时候经常挖海蛎,拿到市场上去卖。”据周吉文回忆,“当时集杏海堤那块还有大片的滩涂,每次赶潮时间都能看到成群的讨海人,有些家庭人口多的,经常每次都拉回一大车的海蛎。”在滩涂作业,受伤是经常的事,当时家里买不起雨靴,下到滩涂会被花蛤、螺之类的坚硬物划伤,“在冰冷的泥里完全感受不到受伤了,脏兮兮的泥土跑进伤口里,常常回家清洗后才发现,但当时已顾不上伤痛。”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家里不再靠海蛎挣钱,周吉文也不再挖海蛎,转而去滩涂捡螺。

“每次下海都是一次拼手速的比赛,否则又得等到下一次退潮,一次潮退后的收获就是当天的生活费。”

故事3

渔民变身公交司机

放网抓过乌贼、徒手抓过虾蛄、用带长柄的网钩钓过跳跳鱼———这些周吉文曾经赖以为生的讨小海技能,现在已经几乎没了用武之地。

周吉文已经远离了大海,成为906路的公交车司机,每天从西滨公交场站开往京闽北海湾。经过他的家以及过去曾讨海的地方,他总是会多看那么几眼。闲暇时光,他会在自家屋顶种种菜。“夏天偶尔还会到滩涂捡捡螺,这可能是我和大海最后的交集吧。”

厦门海沧湾。一个忙碌的上午结束了,林中信的收获是两只章鱼,只有这两只是卖不出去的,他准备带回家自己煮了吃。林中信曾是他们村惟一会捕土龙的牛人。换作20年前,土龙比较多的时候,捕到一只即可卖出20元。可现在,野生土龙几乎绝了。三把土龙叉放在林中信家里生了锈。

在林中信眼中,短短几十年间,所生活的渔村“长大”了,不知不觉中,他已生活在一片高楼之中,过去开门可见的海,已逐渐远离了生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