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海洋文化的起点 “既然有了更先进的捕捞和养殖技术,为什么还要保留传统原始的技艺呢?”这是不少市民发出的疑问。厦门渔文化研究学者朱家麟说:“讨小海是渔文化的起点,也是涵养了厦门、闽南、福建以及整个中国海洋文化的起点。”朱家麟认为,讨小海的技艺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渐被淘汰,但它所承载的海洋文化元素不应该被遗忘,“实际上,它们早就溶入闽南人的血液里,铸就了闽南人不畏艰苦、敢打会赢的性格”。 厦门的很多俚语至今仍保留着讨小海生活的许多印记。“相孔挖章鱼” “六月蚶,开嘴臭”“四两江鱼都是头”“好好床不睡,蚵壳堆上去翻筋斗”等,都是源于讨海郞的生产生活经验,逐渐发展演变成了脍炙人口的坊间俚语,被厦门人欣然使用。 春天常吃的厦门春卷之所以深受市民喜爱,是因为其中不仅有山野蔬菜,更少不了浒苔、海蛎独特的味道,厦门春卷因而别具一格,带有浓郁的海洋气息。厦门的许多地名,都记录着与海洋生活息息相关的印记:舟+夹舟+反寮、鱼仔市、鱼行口等地名与路名,每一个,都带出了一段和讨海有关的回忆与故事。 此外,在厦门的饮食、建筑、风俗、文化等多个领域,也都留存有源于讨海生活的基因。 渔民正在向居民转化 讨海郞的后代,他们选择的道路,大多已远离了宽阔的大海。大部分讨海郞的孩子们纷纷走出渔村,走进城里,成为普通的上班族。 杏林村里一位渔民的孩子刚刚结束高考。在采访中,他对记者说了这样一番话:“学那些(讨海技艺)没用,以后我要在城里生活的,会考试更实在。”渔民正在向居民转化,而渔村,也在向城市看齐。 对于那些依然坚守的小部分讨海郞们,讨小海已不再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变成了一种难以放下的情怀。“做了半辈子讨海郎,你再让我做别的,也学不会了。”林中信说,今后的路,他已经想好了,“每天下午都约上还在讨海的朋友去海沧湾转转,就算讨不到什么,看着大海,也会心安。” |
相关阅读:
- [ 05-01]渔船触礁搁浅 直升机从厦门飞抵广东海域救起6渔民
- [ 04-05]浙江渔民误捕4米长大白鲨 重量超千斤
- [ 03-31]厦门一渔民海上作业导致肋骨受伤 直升机紧急出动
- [ 08-20]飞行队赶赴漳州海域 救起一个受伤渔民送回厦门
- [ 08-16]直升机赶在雷雨到来前 闪电出击救海上受伤渔民
- [ 08-16]东海第二救助飞行队飞东山 急救海上受伤渔民
- [ 08-05]3.5万名渔民出海捕鱼 厦漳海产价格有望下降一两成
- [ 07-30]同安渔民争海面养殖区 开大船撞翻小船三人落水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