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近些年来,厦门揽获了不少与“绿色”有关的荣誉称号,包括国家森林城市、中国最佳绿色会议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由此可见,我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始终把“绿色”摆在重要位置。
日前,由市委宣传部会同市深改办发起的“深化改革看厦门”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进行第三阶段主题采访。本报今起推出系列报道,聚焦我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生动实践以及所形成的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经验。
海沧区新景路是一条“海绵路”,绿化带中间下凹,尽可能引水。
翁角路的改造保留原有自然形态。
新阳医院的中心花坛和停车场。
海沧第二实验小学内的雨水收集桶。
厦门晚报讯(文/记者 谢雨真 李晓辉 匡惟 通讯员 黄茜 图/记者刘东华)“海绵城市”说的不是一座城市,而是建设一座城市的理念。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降水能就地被消纳和利用,避免路面积水。
去年,我国确定了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我市作为全省唯一的城市入选,如今在海沧和翔安两个试点区域中,“海绵效果”已逐步凸显。我市还在全国率先建立起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监测点,监测海绵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海绵道路】
【案例:翔安洪钟大道,海沧新景路、翁角路】
特色:绿化带中部下凹,铺设鹅卵石,把积水往低处引流
以往下大雨时,人行道是容易积水的区域,行人的鞋子被浸湿是常有的事。
但如果雨天走在翔安南部新城在建的洪钟大道上,这样的烦心事就不会出现了。在一场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安全生产标准化施工观摩会上,工作人员拿出一瓶矿泉水倒在人行道上,十多秒后,地面只能依稀看到“湿迹”,没有任何积水。
这里铺设的透水砖有细小的缝隙让水渗透至土壤层。路沿侧面还设置了一个开口,车道和人行道的积水可通过缺口流入绿化带,利用植被和土壤的吸收渗透作用削峰调蓄。其余雨水通过设置在绿地内的溢流雨水口流入市政管道。这样的“海绵路”大大提升了渗透能力。
海沧区的新景路也是一条“海绵路”。这里的绿化带有点不一样,中间下凹,铺满鹅卵石,两侧种有植被。市市政园林局副局长张剑鸣解释,绿化带修得比路面低,积水往低处流,下凹也是为了引水效果更好,铺设鹅卵石是避免水流过大把土壤表层带走,从而阻塞排水管道。绿化带的植被选择也有讲究,如圆叶蒲葵、海南蒲桃等耐湿、根系发达的植物。
海沧区的翁角路部分路段改造时,特别保留了原有的林地形态,自然达到下凹蓄水作用。张剑鸣说,建设海绵城市时,最重要的是“先保护,再修复,后建设”,也就是说,利用自然原有形态是最好的,建设只是“第三选择”。
【海绵医院】
【案例:海沧区新阳医院】
特色:大水冲刷广场也不会积水,收集的雨水还能回收利用
海绵可以蓄水,但用手一捏,就会挤出水。把蓄水合理利用起来,也是建设海绵城市要重点考虑的内容。
去年9月,海沧区新阳医院就改造成了名副其实的“海绵医院”。“以前,医院周边是混凝土地面,雨天到处是积水,甚至形成内涝,出入医院非常不方便。”海沧城建集团土地开发公司项目经理陈振期说,现在,即使用消防水管引水冲刷医院广场,水也会马上被吸收。
这是因为新阳医院广场进行了透水砖改造。陈振期说,灰色的“硅砂透水砖”看似普通,但透水能力非常强。微小的透水孔连灰尘都进不去,却像海绵一样有着超强的吸水能力。
新阳医院还把收集的雨水回收利用。陈振期说,广场下有一个160平方米的蓄水池,通过泵站加压,收集的雨水可用于医院厕所的冲洗。停车场附近有一个开关道闸,打开后喷灌系统立即喷出水柱,蓄水池的水也就可以用来洗车。
【海绵学校】
【案例:海沧第二实验小学】
特色:人行道上设“沙滤”,杂质被迅速过滤,雨水进入地下管
即使大雨倾盆,海沧第二实验小学也不会产生内涝、大面积积水等问题了,因为学校有绿地蓄水池、雨水花园、沙滤等一系列“海绵神器”。
校园里的绿地看似普通,实则“暗藏玄机”。树根旁有铁皮盖,打开后里面是下凹的小型蓄水树池。陈振期说,下雨时,路面水流汇入其中,但树叶等杂质会被过滤掉,晴天时,树池里的蓄水通过净化后,可浇灌水源。据介绍,学校共有400平方米的“下凹”绿地,埋有11个蓄水树池。
在校园内,人行道上每隔一段距离,就设置一个直径十多厘米的圆形孔洞。陈振期称其为“沙滤”,雨水进入孔洞后,沙土等杂质会被迅速过滤,水则进入地下管。
校园内还分布了多个雨水花园,绿色植物在小范围内形成一个“净化之家”,不仅可以快速吸收雨水,还可净化雨水中的污染物。陈振期说,学校的地面和操场也变身“吸水海绵”,有效应对暴雨。
此外,该学校还采用了全国首个海绵城市建设校本课程。课程由海沧海绵城市试点区内学校的自然教师全程参与,将海绵城市知识纳入小学自然课中,扩大海绵城市的影响力。
【链接】
海绵城市项目建设 三年要完成244个
2015年至2017年,我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总面积35.4平方公里,计划建设项目244个,包括海沧马銮湾片区、翔安南部新城片区。目前,项目已完成27个,在建35个。建设目标明确要求实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70%以上;径流污染削减率不小于45%;地表水水质标准达到IV类且不劣于现状水质;排水防涝标准达到50年一遇等指标,全面提升城市水安全、水环境和水生态水平。
我市以《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等上位规划为指导,已编制完成了《厦门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作为指导全市海绵城市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此外,我市积极运用“多规合一”改革成果,将海绵城市建设融入“多规合一”空间治理体系,并在项目策划生成、出让和划拨土地规划管理过程中,明确规定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强制性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