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个人信息被随意倒卖。
厦门晚报讯(文/图 记者 朱俊博)接到陌生来电推销各种理财产品,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而对方一开口就能直呼您的名字,会不会让您心里犯嘀咕:他怎么知道这么多?如果质问对方,得到的答复多半是“随机拨号”。真的吗?别信!因为您的个人信息早已成为商品,在“市场”上买卖。
今年5月,警方连续破获5起涉嫌倒卖公民个人信息的案件,揭开了信贷行业电话推销的内幕。令人震惊的是,近期查询过个人征信信息的,个人资料或许已经泄露。在一名嫌疑人的电脑中,警方发现了存储量达40G的个人征信信息,初步估算涉及约40万条信息。加上另外几起,涉及的信息近百万条。
【明目张胆】
从“同行”手中买来个人信息,在网上打广告出售
5月31日,市公安局特勤大队根据线索,在仙岳路一栋单身公寓内抓获了涉嫌非法获取公民信息的嫌疑人陈某,在他的电脑中,保存着十多万条公民征信信息。
民警用“触目惊心”形容当时的感受。“个人姓名、照片、身份证号码、出生年月等,以及买房卖房、银行贷款的记录等都有,很详细。”民警说,“只要拿到这份征信信息,个人的资产情况一目了然。”
据陈某交代,这些信息是通过微信群、QQ群,从“同行”手中买来的,除小部分用于拨打推销信用贷款之外,大部分都用来倒卖。新鲜的第一手信息,每条最高可卖5元,老旧信息也能卖0.2元。
5月初,另一名非法获取公民信息的嫌疑人江某落网时,警方从他的电脑中找到了40G存量的公民信息。随后,江某的上家刘某也被警方抓获。经查证,刘某通过QQ和微信,将信息倒卖给江某,江某又在网上打广告出售。
据了解,今年3月以来,警方开展了针对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专项打击,截至5月底,特勤大队端掉8个窝点,其中5月份打掉5个。这些窝点都是“单兵作战”模式,而公民信息则“资源共享”,随意倒卖。
资料图
【记者亲历】
能叫出你名字的陌生人,却说电话只是随机拨打的
昨日下午,记者接到一个陌生的来电。电话一接通,对方用极快的语速自报家门,说可以提供小额贷款。
让记者吃惊的是,她很准确地叫出了记者的姓氏。问她哪来的电话号码,她说是随机拨打的;再追问随机拨打怎么知道姓名,她支吾几句赶紧转移话题推销起产品。
对话中,记者了解到对方是一家名为“大汉兴邦”的理财公司,都是通过电话来推销业务的。记者表示想去公司详谈时,对方表示为节省客户的时间,可以让业务员上门服务。
记者多次试图问出对方的办公地点,但那名女子始终不肯透露。最后记者表明身份,要求和公司负责人联系,了解从何处获得记者个人信息的,但一直没有等到对方的来电。
据知情人士称,电话推销的早就掌握了目标人群的全部信息,所谓随机拨打只是个托词。一般很少有人会介意,即使遇到较真的人质疑,他们也准备好了一套说法。
记者采访中发现,今年3月以来,关于信贷的推销电话突然多了起来,而且都能说出接听电话的人的姓氏。
【触目惊心】
物业公司信息维护员,离职后盗取数百万条信息
去年11月,警方抓获了某借贷公司业务员郑某,他手中掌握着100多万条公民信息。他有两名同伙,专门从事倒卖信息的林某手中有500万条信息,兼做倒卖和推销业务的陈某,也掌握了300多万条公民信息。
警方追查信息来源时,发现陈某的上家吴某原是一家物业公司的信息维护员,离职后因公司管理疏忽,他仍可以登录公司的办公系统,借机盗取了大量市民信息。
据警方透露,专项打击前,倒卖信息的嫌疑人多来自房地产、物业和家装行业,今年3月起,信贷行业又成了“主力”。“以前泄露的个人信息多数只有名字、电话号码和住址,现在被倒卖的居然是征信信息。”民警说,征信信息反映了公民的经济情况,一旦被诈骗分子掌握,后果不堪设想。比如,冒充银行提升信用额度或欠款缴费不成功等骗术,不排除骗子有针对性地下手。
居民个人信息被随意倒卖。
【生财之道】
征信信息类似“经济身份证”
容易被不法分子盯上
据了解,市民需要办理贷款抵押等业务时,都要查询征信信息。银行工作人员赖小姐说,目前个人征信数据库采集的信息包括姓名、联系方式、婚姻状况、居住地址、职业等个人基本情况,还包括贷款发放银行、贷款额、贷款期限、实际还款记录等贷款信息,及发卡银行、授信额度、还款记录等信用卡信息。其他公共事业缴费信息、个人欠税、法院判决等,也已经或即将纳入个人信用数据库。
“个人的征信信息类似‘经济身份证’,”赖小姐说,“足以让一个人变得完全‘透明’。”
记者从银行业内人士口中了解到,今年上半年楼市火爆,置换房产的市民较多,他们在交易过程中都要查询个人征信信息,有的还会打印出来交给贷款公司或中介机构。一些不法分子就此盯上了这条“生财之道”。
【警方调查】
民间借贷机构和银行内部
存在泄密渠道
究竟是谁泄露了这些本应属于隐私的信息呢?
据悉,市民可到所在地的中国人民银行分支行、征信分中心免费查询本人信用报告,网络上还有多款征信查询APP软件可供下载。此外,一些民间借贷机构要求客户提供个人征信报告的详细内容,但在使用时存在许多不规范的地方或保管不善,个别业务员私下倒卖客户信息。
从警方调查获悉,嫌疑人手中的公民征信信息,来源包括银行内部和民间借贷机构,具体情况还在调查中。
根据我国现有法律,尚无专门针对公民信用和隐私保护的法律,《征信业管理条例》和《征信机构管理办法》没有涉及泄露公民信息须承担的责任等内容。
福建重宇合众律师事务所的郭丰律师认为,公民征信信息也属于个人信息,公民依法对个人信用信息享有支配权、控制权、不受侵犯权以及利用权。他建议征信业监管部门亟须出台专门规定,从个人信用信息的查询、使用、保管以及提供等方面,对民间借贷机构的行为予以规范。监管部门应对民间借贷机构涉及征信领域的相关业务进行全面、深入的检查与整顿,增强相关从业人员的征信法治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