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城事 > 正文

厦门将推行垃圾分类 道路清扫将由“机器人”包干

2016-05-27 16:56:55谢雨真 来源: 厦门网  责任编辑: 李文超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提升】 “门前三包”升级版,强调“自我管理共同参与”

“门前三包”是上世纪90年代由厦门首创的,在开展文明创建、提升市容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上个月,结合“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市委、市政府对“门前三包”制度进行升级,在强调沿街单位和个人落实门前市容卫生管理责任的基础上,强化单位和个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承诺。

据了解,升级版的“门前三包”,从原来的“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升级为“包卫生、包秩序、包设施”,增加了沿街单位和个人对所使用和管理的建筑物立面的管理承诺,形成横向、纵向、立面三个维度的全面管理。

沿街单位和个人与所在镇(街)签订的管理文书,从原来的责任书升级为承诺书,强调自我管理、义务履行、共同参与。对实行物业管理的居住区实行双重管理制度,即在沿街单位和个人与镇(街)签订承诺书的同时,要求物业服务企业也应与镇(街)签订管理责任书,明确物业单位的保洁和管理劝导职责。

【助力】 以重点街区为示范,把门前三包扩展到背街小巷

在提升环境卫生和“门前三包”的工作过程中,市委文明办将发挥自身作用助力。

鼓浪屿龙头路“垃圾不落地”示范街、思明区汇文路“门前三包”文明示范街和湖里区祥店路文明诚信示范街,是“门前三包”的先进典型,通过示范引领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市委文明办表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已被中央文明办、省委文明办列为文明城市、文明城区测评必检项目,厦门将通过重点街区的示范创建,把“门前三包”管理规范适用面逐步扩展到背街小巷。

此外,还将结合文明志愿活动,组织志愿者会同执法、环卫部门和街道社区人员开展入户宣讲。结合“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和典范社区、典范村创建活动,积极推动商家自治,激发市民和商家自觉参与环境卫生提升行动、垃圾分类和落实“门前三包”管理规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维护市容环境卫生成为群众自觉自愿的行动。

【实录】

■问:“垃圾直运体系”如何运行,有什么好处?

吴明哲(市市政园林局局长):厦门目前垃圾转运采用的是“小接力”转运模式,也就是垃圾从小区到清洁楼、再由清洁楼到压缩中转站或垃圾处理厂的路线转运。这种转运模式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垃圾转运环节多,外露时间长,存在二次污染和安全隐患;二是清洁楼的日常作业会产生污水、臭气、噪音,影响周边居民生活;三是随着城市人口和垃圾产量的增长,现有清洁楼已不能满足转运垃圾的需求,但新建清洁楼的难度很大。

“垃圾直运体系”就是在全市规划出若干条垃圾收集线路,垃圾转运车按照规划好的线路,定时定点收集沿线的垃圾,直接运送到大型压缩中转站或垃圾处理厂。目前,国内的杭州、青岛等地,均采用这种转运模式。这种转运模式,不仅能有效解决现行转运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将现有的清洁楼调整为其他用途,解决环卫设施不足的问题。

■问:为推进“门前三包”的落实,厦门将推出哪些创新举措?

吕庆端(市行政执法局局长):一是签订管理承诺书。明确沿街单位和个人的管理范围、管理责任和管理要求等规定;二是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搭建统一管理平台,探索通过与信用监管挂钩等方式,提高商家履责自觉性,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三是强化社区服务指导。建立分级培训机制,按管理片区设置城市管理服务驿站,开展常态化指导服务;四是完善共建共管机制。发动商家联盟、社区督导队、小区保安队、行业协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参与管理督导,激励责任人不断加强自律;五是确保责任落实。强化“厦门城管”公众微信号沟通互动,以“12319”城管热线作为“门前三包”制度投诉受理平台,“门前三包”专项考评纳入文明测评范围,实行悬挂红黄牌分级管理方法。

■问:如何开展垃圾分类?“门前三包”落实情况如何督查考评?

黄鹤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文明办主任):市文明办将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从三个方面来加强考评督查。一是纳入城区文明指数测评,测评排名情况将通过厦门日报公布,并通报各区委、区政府,纳入各区委、区政府年终绩效评估分值;二是纳入各级文明单位考评体系,把文明单位环境卫生、垃圾分类、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情况等作为考核、验收文明单位的重要评分标准;三是发挥“记者文明暗访团”的作用,不定期组织对各区垃圾分类、“门前三包”落实情况的暗访,督促各有关责任单位及时采取措施改进。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