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5月17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梁静/文 梁张磊/图)近年来,经媒体曝光的校园欺凌事件越来越多,扇耳光、扯头发、逼喝尿等各种恶劣的欺凌手段已经到了让人触目惊心的地步,校园欺凌,成了挥不去的阴影,也引得教育部开始出招整治。
日前,国务院要求各地各中小学校针对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
那么,这些欺凌和被欺凌的孩子到底是怎么了?面对校园欺凌,校方又该如何预防和治理呢?
被欺凌的后果有时候是毁灭性的
在中学时期遭遇校园欺凌,对于被欺凌者来说,其后果有时是毁灭性的。从漳州一县城初中毕业就走入社会的陈晨(化名)就是校园欺凌事件的受害者。
见到陈晨时,她刚结束一天的服装店导购工作,“如果初中那会儿没被那样欺负,我应该不至于只有初中文凭吧,那直接导致我后来的生活变得很糟糕……”虽然已过去许多年,但当初被羞辱和攻击的经过仍让她难以忘怀。
陈晨回忆,她的噩梦是从初二上学期开始的。那天下午放学,她的自行车刚驶离校门不到百米,就发现许多同校的人聚集在路边。很快地,从人群里窜出三四个女生,其中一人拦住她的自行车后一把揪住她的头发,把她从车上拽了下来,之后便是一顿拳打脚踢。围观的也没人上前劝阻,更像是早就收到风声专门来凑热闹。
直到被打得头昏眼花,陈晨才从打人者的口中得知,原来是因为她那几天和其中一名打人者早恋的男生多说了几句话。
“回家后,我妈见我满身的脚印和伤痕就坐不住了,去学校告状,学校也处理了,可那些人根本就不怕,结果是我再也没有安生日子过了,在学校我经常被找麻烦。”陈晨说,自那以后,她不知独自关在房间里哭过几回,“我再也不想去学校了,不是因为害怕再被打,而是觉得不会再有人尊重我了,很丢人”。
之后陈晨的成绩一落千丈,熬到初中毕业后就没再走进校门。
欺凌者觉得越暴力越被同伴认可
遭遇校园欺凌的经历让被欺凌者如此受伤,欺凌者知道吗?“当时根本就不会考虑对方的感受,现在回想起来,已经完全没办法理解当初自己的行为了。”笑称自己原来是“班霸”的林志伟说,当年他在湖里区一所中学上初中时就拉帮结派、恃强凌弱,有时如果遇上自己心情不好,恰巧在路上碰到同校平时“看不爽”的同学,他就会上前打人。“当然了,对方通常都是好欺负的‘老实人’。”林志伟说,第一次打人时,他是被高年级的一名同学叫去“凑人头”打群架的,后来和那帮人成天混在一天,耳濡目染,渐渐地,他对施暴开始变得麻木。
“当你主动或被动地被归为‘那一类人’时,你的行为也会逐渐地往‘那一类’靠拢。”比如,他会肆无忌惮地当面侮辱班上某一个女生长得丑,甚至会对老师的责罚出言不逊。
为什么要放纵自己成为“班霸”?林志伟的回答是:“那个年纪的想法总是很幼稚,或许许多初中坏男生都和我当年一样,喜欢打架斗殴和欺负弱小时酷酷的感觉,就像古惑仔一样,总觉得出手越狠就越帅,打得越凶就越有魅力,越能被同伴认可,甚至是崇拜。尽管后果是被学校处分,甚至开除。”
观点
整治欺凌应净化孩子成长环境
关于校园欺凌,厦门一些学校已着手开展专项教育活动,主要采取的是主题班会、教育宣讲、法制讲座、重点约谈等形式。尽管在部分老师眼里,这样的专项活动有点“走过场”的味道。
目前,虽然厦门市教育主管部门尚未出台专门的整治方案,但此前,厦门市教育局发布的学生《安全指南》就已对这块内容有过较为详细的分析与指导,包括如何避免暴力事件、面对暴力孩子该怎么做、家长该怎么应对等内容。
在预防校园欺凌方面,市教育局说,学校应持续开展安全和法制教育,定期开展心理、思想教育,适当组织同学间的协作活动,加强团队互助意识;注意孩子的行为动向,及时发现并解决苗头问题。同时建立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帮教体系,进一步加强对行为偏差学生的帮教工作。
在采访中,导报记者发现,目前厦门市一些中小学,特别是初中仍然还有“班霸”、“段霸”甚至“校霸”,不同程度的校园欺凌也仍然存在。一直关注校园暴力问题的集美大学巨东红副教授此前接受导报记者采访时说,校园欺凌与社会环境的影响息息相关。
眼下,一些暴力游戏、黑社会电视剧对孩子的影响很大,他们会将假丑恶的东西进行反面解读,反而认为暴力解决问题成了英雄主义,所以整治校园欺凌,更应该关注孩子成长环境的净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