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 市民享受便利,而他们则是让这种便利得到保障的人…… 80年代:直埋式 长途线路巡线员,每周巡护52公里 1980年,钱力强进入长线局负责长途通信的保障。他说,长线局有专门的巡线员,每周得将自己片内的线路巡查两趟,而一趟就是26公里。 早年的线路都是走直线,穿过田间地头、翻山越岭。线埋在地下1.2米的地方,正常的巡护就是沿着线路走,一路查看路面有没有变化,是否出现塌方,有没有人在施工。怕农民的锄头挖到电缆,山上电缆经过的地方还埋有标石,要是地形变化标石下陷,还得把标石往上抬一抬,每半年要描红。“比扫墓还频繁。”他开玩笑说。 钱力强依然记得,当时床头的值班电话号码是2448。有一年台风过后山洪暴发,把同安一座桥下的河沙都冲走了,埋在河床的电缆露了出来,被采砂船刮断。半夜电话响起,钱力强立刻和同事赶去抢修,花了两天才把线路临时抢通。等到水全部退去,再把缆线重新埋入河床。 90年代:管道式 三四平方米的空间,两三个人一窝五六小时 48岁的陈育强1985年进入电信公司后,从一线的电缆维护做起。他说,那时候厦门的电话才几千部,现在的工作量是以前的好几倍。那时候电缆大都是架空的,马路的一侧是电线杆,另一侧则是电缆杆,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以后电缆才逐步埋到地下。 如果用户电话打不通了,维修人员就得出门巡查、测试,看看哪段出了问题。缆线下地之后,先是直接埋在地下。陈育强说:“那时候遇到野蛮施工,把缆线挖断了,没有告知我们,又把土重新埋回去。我们跑几天都找不到问题所在,只能一段一段测试,找到问题段,再去查看有没有施工过的痕迹。” 后来缆线进入了管道,不过维修的空间只有三四平方米,里面塞满了粗壮的电缆。抢修时,两三个人猫着腰窝在里面,腰酸背痛不说,还特别闷,五六个小时才能抽空爬出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从早上抢修到第二天,修20多个小时是常有的事。 21世纪:光缆 城中村维修条件有限,得打着手电慢慢找 一线负责装机、移机、维修的员工李杰是90后,他说,过去10厘米粗的电缆能够承载2000个用户,现在进入光纤时代,一芯光缆可以承载64个用户,288芯的也不过拇指粗,而且现在的测试仪器也能很快判断哪里出了问题。 不过,在城中村没有管道,光缆无法下地,只能架在空中。有时候被偷盗,有时候村民乱接线,光缆被剪断的事时有发生。 接入维护中心的吴俊毅说,光纤太重要了,一旦断了,很多业务没办法开展工作,特别着急。有一次晚上11点,他们接到消息说一个单位的光纤断了,通过仪器测出问题出在离终端400米远的地方。可是城中村都是小路,线路密密麻麻看不清楚,维护员只能打着手电筒慢慢寻找。 吴俊毅说,用这种笨办法,查看光缆上面的生产年限和米标,按着记号寻找,终于找到问题所在。连夜抢修,一直到凌晨4点才抢修完成。 |
相关阅读:
- [ 05-17]乐语通讯亮剑龙城 世界电信日掀"限时抢购"风潮
- [ 05-10]运营商“5・17”世界电信日普推网络提速
- [ 05-17]手机?汽车? 世界电信日的“异想天开”
- [ 05-17]第一个世界电信日
- [ 10-19]50年前厦门电话簿亮相 市长办公室电话是1(图)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