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水产研究所与厦门市水陆生物研究所向科普基地赠送的水产标本。
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开发系列产品展示厅吸引嘉宾驻足参观。
在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全国水产科普教育基地,各种水产标本及活体让人目不暇接。
全国水产科普教育示范基地授牌。
在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全国水产科普教育基地,巨大的皇带鱼标本吸引了参观者。
2016年水产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现场。
循环水养殖系统设备展示厅。
厦门日报讯(文/记者 林雯 图/记者黄嵘)13日,由中国水产学会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福建省水产学会、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及无锡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举办的2016年水产科技周活动在厦门启动。
水产科技活动周已连续成功举办了9届,是全国水产科普的一项品牌活动。2016年全国的水产科技活动周时间定为5月14日至21日,今年的主题是“创新引领共享发展”,着重体现科技创新对产业的推动。据主办方介绍,这主要有两层寓意——一是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二是,科技创新创业成果为全国各族人民共享,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科技周在厦门启动之后,各省级水产学会、中国水产学会各会员单位、分支机构、学生会员工作站等也将在各地因地制宜地开展相关科普活动。
福建海洋渔业科学馆
获得“国家级”认可
众所周知,福建是全国渔业大省,近年来,福建省实施“科技兴渔”的战略,大力推进渔业种业创新、“五新推广”、基层水技体系的的改革与建设,现代渔业发展写就了一张优异的“成绩单”——据省海洋与渔业厅副厅长林月玲介绍,2015年全省实现渔业经济总产值2463.94亿元,同比增长5.76%;水产品总产量733.89万吨,同比增长5.45%;水产品出口创汇55.49亿美元,位居全国第一;渔民人均纯收入16003元,同比增长9.35%;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渔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到位率已经达到了96%以上。成绩单上每一个数字,体现的都是科技创新的力量。
这是福建省水产研究所首次承办全国性的水产科技周启动活动,几乎国内所有重量级水产科研单位都派代表参加了此次启动仪式。会上,中国水产学会副秘书长曲宇风向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授予了全国水产科普教育基地的牌匾,这意味着,去年下半年才正式建成开馆的我市首个专门以海洋与渔业为主题的科学馆——福建海洋渔业科学馆获得了“国家级”认可。也是在13日,福建海洋渔业科学馆内又再添了两件珍贵的标本展品,厦门市水陆生物研究所向科学馆赠送了长1.5米的金枪鱼标本,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则带来了3米长的中华鲟标本。据福建水产渔业科学馆的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这条重达430斤的中华鲟是2009年3月21日被浙江籍渔船误捕上船的,由于被捕捞时已经死亡,东海水产研究所经批准后将其制作成了标本。为了保障标本的安全运输,此次东海所雇请了专门的大货车经长途跋涉将中华鲟标本送到了厦门,这枚标本的入驻,极大丰富了福建海洋渔业科学馆的馆藏,成为皇带鱼标本后的又一件“镇馆之宝”。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13日上午,来厦参加启动仪式的全国水产科研人员们也参观了福建海洋渔业科学馆,而在现场引起他们当中许多人探讨的,正是馆内标本的“品相”。一位与会专家评价说,和小型海洋生物相比,大型海洋生物标本的制作和保存难度更高,从这一点来看,福建海洋渔业科学馆内的大型海洋生物标本算得上是“佳品”。
记者在馆内看到,为了丰富参观者的视听感受,全面展示我省海洋渔业发展成就,与去年刚开馆相比,科学馆再添了一些高科技展览设备。比如设置在科学馆入口处的环形影幕已全面启用,厦兴龙一号、金蛎一号等我省颇具代表性的水产科技成果实物也被搬进了科学馆内饲养,还有遍布在展馆各处的触摸式导览屏,不仅可供参观者查询浏览馆内展品的信息,甚至还能随时上网搜索相关海洋渔业知识。
水产科技成果转化
要与科普传播相结合
水产科技周的举办是为了在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的前提下,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同时,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与新型渔民培养,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大对养殖大户、家庭农场、渔业合作社和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科技推广力度,推进新型渔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发挥现代渔业示范区和农村改革试验区的试验示范作用。通过培训和开展活动,要培育和造就一支具有专业学科知识,又有较强科学传播能力的水产科学传播队伍,提高服务社会能力。
在启动仪式之后举行的交流会上,这些水产科技界的顶尖“学术派”齐聚一堂,探讨了一个也曾对他们自己产生困扰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在科技创新与百姓科普之间找到正确的平衡切入点,因为科技创新是要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而科普则是要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二者的差异显而易见。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研究所的柳学周研究员认为,科技成果转化一定要与科普传播相结合,要让民众真正了解和理解水产养殖,需要的是科研人员们主动向社会公开,而不是事后解释。他举例说,曾有谣传称养殖海参是用避孕药泡出来的,民众阅读到这类信息后很容易恐慌,而在专家们看来,这完全就是可以一笑置之的无稽之谈——一个很简单的解释是,如果养殖户真的用避孕药来养海参,那么按照测算,任意一个养殖户都很可能需要用掉上吨的避孕药,这根本不符合成本逻辑,更遑论在科学上也根本站不住脚。因此,把复杂的东西多通过简单的方式和话语向普通民众传播,也是科研工作者们必须要掌握的一项技能。
来自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研究所的叶维钧研究员提出了通过商业展览扩大科普影响力的新科普模式,事实上,东海研究所曾与企业进行合作,将部分海洋生物标本进行商业展览,由此获得的资金又成为了东海所建立标本馆的首期引导资金。在叶维钧看来,收集养护鱼类标本实际上有相当高昂的资金成本,这种模式的建立能够真正实现“以标本养标本”,既起到了科普作用,又取得了商业收益,获得了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名片】
福建海洋渔业科学馆
福建海洋渔业科学馆是水产科普教育基地的重要部分,坐落于厦门东渡的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所内,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共分5个单元。科学馆是在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的主导下,整合了科研力量与人才资源,以“创新、环保、自然、人文、科技”为设计理念,集科普、教育、展示、宣传为一体,通过图文、影像、标本、模型、模具等资料,向大众集中全面地展示我省海洋与渔业经济新发展和当今福建海洋渔业的科技力量、科研动态、科学文化以及资源开发与保护的主要创新成果。
2015年9月18日,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在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吴南翔的陪同下,调研福建海洋渔业科学馆,科学馆正式开馆,进入试运行。于康震充分肯定了科学馆的建设情况,题字“宣传水产科技成果,促进海洋渔业发展”,加以激励。科学馆开馆后,已先后接待了农业部、高校、省内外海洋与渔业系统及厦门市市民等18批300多人次参观交流团体,并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参观1次,接待公众约1000多人次。
2015年11月,经中国水产学会评审认定,被授予“全国水产科普教育基地”。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将抓住全国水产科普教育基地授牌的契机,承担起水产科普教育责任,不断更新、完善科普教育基地的各项软、硬件设施建设,积极配合中国水产学会和福建省水产学会,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为公众普及水产科技知识,增强海洋渔业的科技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