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城事 > 正文

盘点岛内外特色博物馆 厦门拟出台政策扶持博物馆发展

2016-05-15 07:38:31陈冬 郭睿 杜晓蕾 来源: 厦门网  责任编辑: 刘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记者调查】

文化“聚宝盆”如何突破瓶颈?厦门拟出台政策,扶持博物馆发展

本周二上午,华侨博物院院长曾莹办公室来了几位客人——厦港街道党工委书记陈自平一行,探讨博物馆如何与街区互动,为沙坡尾文化建设提供学术支持,携手营造厦港街区的文化氛围。这场谈话,与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不谋而合。

近年来,厦门的博物馆发展较快,从此前单一的国有博物馆,到现在拥有民办博物馆、企业特色博物馆等多种业态,门类逐渐齐全。

担负着教育、传播文化职责重任的博物馆,应该如何深挖文物内涵,让展品更吸引观众?又该如何与周边街区相融合,让博物馆去“刻画”出城市符号?这是博物馆人和政府都要思考的问题。

国有博物馆:探索新路寻求突破

对厦门的国有博物馆而言,一个问题是——展览不“火”。“在保护文物的前提下,对文物资源进行创意性的利用与开发,是对文物价值的发掘与传播。”曾莹坦言,“衍生品有市场需求,不过受到体制上一些限制,博物馆不能直接从事营利性活动。我们正开始进行一些探索与尝试。”

今年初,华侨博物院与新格文创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正如时任院长丁炯淳在发布会上所言,将通过展览互动、自媒体传播、IP(知识产权)衍生等,向公众传播华侨博物院的文化价值,使华博成为生动、可体验、可带走的博物院。

作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博物馆的财政管理制度是“收支两条线”:一方面博物馆各项运营经费由财政全额拨款,国家经费不能用于经营开发与投资;另一方面博物馆所有收入都要上交,影响了主动开发文创产品的积极性。

厦门自身资源(文博和经费资源)的匮乏,制约了国有博物馆的发展。“这些年厦门和故宫博物院合办了一些展览,有些起色。”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李云丽说,“但与外地博物馆进行交流,我们首先要有拿得出手的藏品走出去,才能吸引对方走进来。”

此外,厦门国有博物馆数量不少,却较为分散,这意味着财政支出并不少,但“各自为政”,没能形成重量级的博物馆,缺少“龙头”。

民办博物馆:不少遭遇发展瓶颈

走进厦门奥林匹克博物馆,只见展厅光线昏暗。工作人员解释说:“为了省电,只有客人来了才开灯。”副馆长吴云说,仅人工、水电、布置展厅、收税、开展活动等费用,一年需要上百万元,而每年门票的回报只有20万元左右。“作为非盈利公益性民营博物馆,厦门奥林匹克博物馆建馆以来用电价格一直是按商业用电标准来收取,高电价给博物馆增加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吴云说,与国有博物馆相比,一些优厚政策,民办博物馆还享受不到,因此容易遭遇发展瓶颈。

尽管面临困难,但奥林匹克博物馆依然在坚守。在国家文物局统一开展的福建省2014年度非国有博物馆运行评估工作中,厦门奥林匹克博物馆获得唯一的优秀等次。

作为主管部门负责人,李云丽希望能尽快出台相关政策。不过,她指出了民办博物馆存在的最大问题——藏品真实性、合法性很难确认,这也是一些民办馆不愿主动注册的原因。

主管部门:探讨出台相关政策

去年3月,中国博物馆行业首个全国性法规文件《博物馆条例》,为博物馆开展经营性的文创活动亮起了绿灯。今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强调要打造文化创意品牌,为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研发、经营等活动提供指导和便利条件。4月2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国有文化文物单位要积极探索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创意产品研发、生产和经营。这对博物馆文创产品的推广发展无疑是一针强心剂。

尽管厦门国有博物馆没能列为试点单位,但国家释放出的信号,已经让博物馆人看到了前景。李云丽说,未来他们会在国有博物馆的自身活力上努力,会同相关部门探讨出台政策扶持博物馆发展,特别是民办博物馆,让厦门博物馆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记者手记】

创新无止境

资金不足、资源配置错位、产业链不完善、政策法规尚待完善……采访中,厦门的博物馆人在困惑如何突破瓶颈,主管部门也在思考如何解决瓶颈。

近年来,很多地方博物馆不遗余力推出“卖萌”的文创产品,已经迈出了思考与探索的第一步,但这远远不是博物馆文创事业的终点。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博物馆展览或文创的目的在于公众教育,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艺术品的内涵。新理念、多元化、多角度,才是博物馆发展创新应有的思路。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