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 16年来超500万人次参演 1938年5月10日,日本侵略者强行侵占厦门,厦门沦为殖民地长达7年之久。勿忘国耻,警钟长鸣,为此,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决定2001年起每年5月10日为厦门防空警报试鸣日。16年来,厦门人防演练已形成常态化机制,成为人防工作的一张烫金名片。 不管你身在厦门何处,每年5月10日,你的耳边都会准时传来警报声。这是由于岛内警报音响覆盖率达98%,岛外重要城镇达95%,警报音响覆盖率超过国家规定要求,营造了居安思危、警钟长鸣的氛围。 人防教育要从学生抓起,并通过学生带动家庭、全民人防意识的提高。2006年起,厦门连续11年每年组织50万学生参加大规模防空应急疏散演练,加上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16年来,全市超500万人次参加人防演练,厦门全民防空防灾和自救互救能力不断提升,居安思危的思想深入人心,人防意识逐渐转化为自觉行动。 回眸过去15年,清晰可见厦门人防演练机制的不断创新,走向成熟。演练内容,从单一的防空向防震、防火、防化学事故、防建筑物倒塌等内容拓展;参演人员,从社区居民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各类人群拓展,人数从10余万人增加到50余万人;演练场所,从防空地下室向开阔地、交通隧道等拓展。单单去年的演练就实现诸多创新,比如向重要经济目标防护拓展:给“水厂泵站”变形伪装;向预防空袭拓展:引爆“锡箔干扰弹”;向应急救援拓展:为伤员搭建救生通道。连演练技术也再次突破,去年首次引入用于战场监控的无人机航拍实时画面。 每年演练都覆盖全市六个区,数十个单位、数十万市民参与,在国内如此大规模演练的城市并不多,更重要的是,厦门每年演练都有创新,演练效果明显。为此,厦门人防演练多次受到国家人防办高度肯定,“厦门的演练各级领导重视,群众广泛参与,演练内容有新意,组织有序,值得向全国推广”“规模大、氛围浓、效果好”。 【理念】 人防发展处处体现创新 在市人防办召开《厦门市轨道交通2、3号线工程人防系统初步设计》专家评审会,评审组一致通过厦门市轨道交通2、3号线人防系统初步设计评审,并给予高度评价。在更早之前的1号线评审会上,中国工程院钱七虎院士等专家也给予充分肯定。 厦门人防一直十分注重创新重点工程建设兼顾人防需要新模式,比如在轨道交通建设中,提出了兼顾人防工程需要的建设创新模式,并从人防工程建设设计、工程承包、招标方式、使用功能、平战转换等五个方面实施创新举措。 这仅是缩影。创新理念和实践渗透到厦门人防发展各个领域,创新提出为全市结建的人防工程设立人防标志牌,实现全市人防工程统一有效、规范有序管理,便于居民识别;创新做好重要经济目标防护,在高殿水厂等开展重要经济目标防护工作试点,为全省提供经验和样板;创新人防审批制度,提出提速增效六项新举措,把原有9个审批大项、12个子项,调整为5个大项、11个子项,大大提升了厦门人防的便民服务水平;创新宣传方式,在全省率先开展“国际民防日”宣传,不断开辟新宣传阵地,如借助新媒体APP等开展宣传,努力让人防宣传更加“走心”,为此,市人防办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人防宣传先进单位”。长期以来,厦门人防按“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方针,主动融入美丽厦门、平安厦门建设,多项人防工作走在全国前列,连续获得“全国人民防空先进城市”称号。 |
相关阅读:
- [ 03-24]厦门今年将建2811个公共停车位 人防工程将被改造|福州水产安全检测遇尴尬
- [ 03-01]厦门人防办主任陈永茂解读人防工作亮点与路线图
- [ 10-16]厦门地铁1号线23个站点 都将建设地下人防工程
- [ 12-23]厦门隧道改造人防工程变风景 更多隧道要“整容”
- [ 12-17]战斗机头顶“盘旋” 鸿山隧道成“厦门人防科普长廊”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